《西江月(十二之七)》
时间: 2025-01-11 09:10: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十二之七)》
作者:张伯端 〔宋代〕
雄里内含雌质,负阴抱却阳精。
两般和合药方成。点化魄纤魂胜。
信道金丹一粒,蛇吞立变龙形。
鸡餐亦乃化鸾鹏。飞入真阳清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阴阳相合的哲理,雄性中蕴含着雌性的精髓,承载着阴的特质却又包容了阳光的精华。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炼制出完美的药方,点化出更为细腻的灵魂。信仰道家,服用一粒金丹,便能让蛇蜕变成龙,意味着从平凡到非凡的转变。即便是吃鸡的,也能化身为凤凰,飞入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
注释:
字词注释:
- 雄里:指雄性,主要指阳刚之气。
- 雌质:指雌性,主要指阴柔之美。
- 负阴抱阳:形容阴阳的结合与互补。
- 药方:指炼制丹药的方法。
- 点化:指启发或转化灵魂。
- 金丹:道教中指修炼成的丹药,象征长生不老。
- 蛇吞立变龙形:比喻通过修炼而获得的变化与提升。
- 鸡餐:即便是普通的生物,经过转化也能变得非凡。
典故解析:
- 金丹:出自道教,象征着长生与超脱。
- 飞入真阳清境:指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反映了道教追求的超凡脱俗的生活理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伯端,宋代著名道士,因其精通道教哲学和炼丹术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涉及道教的思想与修炼,表现出深厚的哲理基础。
创作背景:
《西江月》系列诗作反映了作者对道教哲学的深入思考,尤其是阴阳和合的思想。创作时,正值宋代社会动荡,张伯端通过诗词表达了对和谐与超脱的向往。
诗歌鉴赏:
《西江月(十二之七)》是一首高度哲理化的诗作,体现了张伯端对道教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法则的反思。全诗以阴阳和合为主题,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意象,展现了灵魂的升华和生命的转化。开头两句“雄里内含雌质,负阴抱却阳精”,便揭示了阴阳的辩证关系,强调了相互依存的哲理。在道教文化中,阴与阳不是对立的,而是彼此成就、相辅相成的。
接下来的句子通过炼丹的隐喻,表现了修道者追求精神升华的过程。金丹不仅仅是一粒药物,更是道家追求的智慧与真理的象征,蛇与龙的比喻则进一步深化了由平凡到非凡的蜕变。最后,鸡餐化为鸾鹏,飞入真阳清境,展现了个人修炼的最终目标——超脱世俗,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与深邃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和谐而高远的境界,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雄里内含雌质:强调雄性中隐含的阴柔特质,体现了阴阳互补。
- 负阴抱却阳精:进一步阐述阴阳的包容与和谐。
- 两般和合药方成:说明只有阴阳结合,才能炼制出至高的丹药。
- 点化魄纤魂胜:展现了道教中灵魂的升华过程。
- 信道金丹一粒:强调信仰与修炼的重要性。
- 蛇吞立变龙形:比喻通过修行获得的巨大变化。
- 鸡餐亦乃化鸾鹏:即使是平凡的存在也能转化为非凡的境界。
- 飞入真阳清境:追求理想的精神世界,超越物质的束缚。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用“蛇吞立变龙形”来形象地表达修行的变化过程。
- 拟人:通过生动的意象赋予自然界以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阴阳和合、灵魂升华的主题展开,传达了道教追求的理想境界与精神追求,体现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雄与雌:象征阴阳的两极,体现了宇宙的基本法则。
- 金丹:道教文化中长生不老的象征,代表了智慧与真理。
- 蛇与龙:象征着修炼过程中的蜕变与提升。
- 鸡与鸾鹏:代表平凡与非凡的转化,寓意着潜力的挖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金丹”象征什么?
- A. 平常的食物
- B. 道教的长生不老药
- C. 一种动物
- D. 普通的矿石
-
填空题:诗中“蛇吞立变__”表达了修行带来的变化。
-
判断题:诗歌的主题是表现阴阳和合的哲理。(对/错)
答案:
- B
- 龙形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道德经》:老子的经典著作,探讨道家思想。
- 《庐山谣》:白居易的作品,反映自然与人生的哲理。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展现了个人内心的思考与追求,但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描绘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但与《西江月》不同的是,更加注重景物的描写。
参考资料:
- 《道教文化概论》
- 《宋代诗词流派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