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激忠烈也》
时间: 2025-01-27 03:28: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石出自蓝田山,
兼车运载来长安。
工人磨琢欲何用,
石不能言我代言。
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
坟土未干名已灭。
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
不镌实录镌虚辞。
愿为颜氏段氏碑,
雕镂太尉与太师。
刻此两片坚贞质,
状彼二人忠烈姿。
义心如石屹不转,
死节如石确不移。
如观奋击朱泚日,
似见叱诃希烈时。
各于其上题名谥,
一置高山一沉水。
陵谷虽迁碑独存,
骨化为尘名不死。
长使不忠不烈臣,
观碑改节慕为人。
慕为人,劝事君。
白话文翻译
青石是从蓝田山采来的,
经过车运送到了长安。
工人们磨琢这块石头想要做什么呢,
石头不能说话,我来替它代言。
我不愿成为人家墓前的神道碑,
因为坟土尚未干涸,名声就已消亡。
我也不愿成为官家的德政碑,
因为上面刻的不是实录,而是虚假的辞藻。
我愿意成为颜氏和段氏的碑,
刻上太尉和太师的名号。
雕刻这两位忠烈之士的坚贞品质,
展现他们的忠诚和英勇的姿态。
义心如石屹立不动,
死节如石坚决不移。
仿佛看见他们奋力击败朱泚的那一日,
如同见到叱诃和希烈的辉煌时刻。
在碑上各自题上名字和谥号,
一块高山碑,一块沉水碑。
虽然山陵和谷地迁移,但碑依旧存在,
即使骨头化为尘土,名声却永不消亡。
长久以来不忠不烈的臣子,
看见碑石而改变节操,效仿这些人。
效仿这些人,劝诫君主。
注释
- 青石:指一种坚硬的石材,象征忠贞和不屈。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象征繁华与权力的中心。
- 神道碣:墓前的碑,刻有死者生前的事迹和名号。
- 德政碑:刻有官员德政事迹的石碑。
- 颜氏、段氏:历史上有名的家族,著名的忠臣。
- 朱泚:唐朝时期的叛贼,诗中用以比喻忠臣的英勇。
- 题名谥:在碑上刻上名字和谥号,表示对人的纪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而著称,尤其在描写社会民生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的时期。白居易希望通过青石碑的象征,表达对忠臣节士的敬仰与追求,希望能够激励后人效仿忠烈之士的精神。
诗歌鉴赏
《青石-激忠烈也》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诗作,白居易通过青石这一意象,深刻地表达了对忠臣节士的崇敬与追思。诗中首句“青石出自蓝田山”,以青石的坚硬与持久作为忠诚的象征,紧接着诗人引入了对青石用途的思考,展现了其对忠贞的追求。
诗人不愿成为墓前的神道碣或官家的德政碑,这一方面反映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他对立德立言的渴望,希望能够为真正的忠臣刻碑立传。通过提及历史上的忠臣,白居易不仅在回顾历史,也在引导当代人应当学习他们的精神。
诗的后半部分,白居易描绘忠臣的气节与忠诚,强调“义心如石屹不转,死节如石确不移”,将忠臣的品格比作坚硬的石头,彰显其坚定不移的忠诚。这种比喻不仅赋予了忠臣以崇高的形象,也反映了诗人对忠贞精神的推崇。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语句通顺,情感真挚,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充满了激励人心的力量,使读者在欣赏之余,心中更添对忠义之士的敬仰与思考。白居易通过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怀念,更是对未来后人的激励,期望他们能够以忠烈为榜样,报效国家、效忠君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石出自蓝田山:介绍青石的来源,暗示其珍贵与坚硬。
- 兼车运载来长安:强调青石的运输,象征着其价值被认可。
- 工人磨琢欲何用:提出对青石用途的疑问,暗示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 石不能言我代言:石头无法说话,诗人代其发声,表达忠心。
- 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表明不愿屈从于短暂的名声。
- 坟土未干名已灭:表达对世俗名利的无奈与看淡。
- 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拒绝成为虚伪的道德标杆。
- 不镌实录镌虚辞:强调真实性的重要,反对虚假。
- 愿为颜氏段氏碑:表达对真正忠臣的向往。
- 雕镂太尉与太师:具体指出愿意为哪些名臣立碑。
- 刻此两片坚贞质:赞美忠臣的品质。
- 状彼二人忠烈姿:描绘忠臣的英姿。
- 义心如石屹不转:比喻忠臣的坚定。
- 死节如石确不移:强调忠诚与节操的坚守。
- 如观奋击朱泚日:回忆历史英勇的瞬间。
- 似见叱诃希烈时:再现忠臣的辉煌时刻。
- 各于其上题名谥:提到对忠臣的纪念。
- 一置高山一沉水:分别象征忠臣的永恒与沉静。
- 陵谷虽迁碑独存:指碑的永久性。
- 骨化为尘名不死:强调名声的长存。
- 长使不忠不烈臣:警示那些不忠的臣子。
- 观碑改节慕为人:期望不忠者能以此为戒。
- 慕为人,劝事君:鼓励效仿忠臣,以忠诚报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忠臣比作坚石,突显其坚韧不拔的品格。
- 对仗:如“长使不忠不烈臣,观碑改节慕为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句式,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忠臣节士的崇高敬仰,倡导忠诚与正义,同时也对不忠之人提出了警示,呼吁他们效仿忠臣,以忠诚报国。诗中充满了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期盼,突显了忠诚精神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石:象征忠诚与坚贞。
- 长安:权力与繁华的象征。
- 碑:纪念与追思的象征。
- 忠臣:代表正义与牺牲。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青石作为忠诚的象征,贯穿整首诗,诗人通过青石的坚韧,展现了忠臣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后人追随忠义之道。而长安则代表着历史的荣耀与权力的中心,诗中对忠臣的提及,反映出对历史的缅怀与对未来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青石出自何地?
- A. 蓝田山
- B. 黄河
- C. 长安
- D. 泰山
-
诗人不愿成为哪种碑?
- A. 神道碑
- B. 德政碑
- C. 忠烈碑
- D. 以上皆是
-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朱泚是什么身份?
- A. 忠臣
- B. 叛贼
- C. 皇帝
- D. 文人
-
诗中强调的忠臣品质是?
- A. 富有
- B. 忍耐
- C. 忠诚
- D. 聪明
答案:
- A
- D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杜甫的作品均关注社会现实,但白居易更着重于个人情感与忠诚的表达,而杜甫则更多地描绘了社会动荡与百姓苦难。
- 在表达人生理想时,白居易通过青石的坚韧象征忠诚,而李白则通过豪放的酒宴抒发个人志向,两者风格迥异。
参考资料
- 《白居易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