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好风景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5:30: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中好风景,风景无朝暮。
晓色万家烟,秋声八月树。
舟移管弦动,桥拥旌旗驻。
改号齐云楼,重开武丘路。
况当丰岁熟,好是欢游处。
州民劝使君,且莫抛官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吴中美丽的风景,风景如画,无论朝夕都令人向往。清晨的阳光照耀着万家炊烟,秋天的声音回荡在八月的树木之间。船只行驶时,乐器声响起,桥上旌旗迎风飘扬。这里有齐云楼的更名,武丘路的重新开放。此时正值丰收的季节,最适合游玩。州民们劝说使君,别急着离开官职,享受这美好时光。
注释
字词注释
- 吴中:指今江苏省一带,因其水乡风光而闻名。
- 朝暮:早晨和傍晚,指时间的变化。
- 晓色:指清晨的光线。
- 秋声:指秋天的声音,常用来形容秋天的气氛。
- 管弦:指乐器,管乐和弦乐。
- 待:驻留,停下。
- 丰岁:丰收的年头。
- 抛官去:放弃官职。
典故解析
- 齐云楼:指古代名楼,象征文人雅士的聚集地。
- 武丘路:曾是历史上著名的游览之地,有丰富的文化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平易近人,语言通俗易懂,常常关注民生,反映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白居易担任江州司马时,正值吴中风景如画之际。诗人心中向往自然美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诗歌鉴赏
白居易的《吴中好风景二首其二》以清新自然的风景描写和恬淡的人生哲学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倦。诗中细腻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吴中的山水之间,清晨的阳光、炊烟、乐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吴中美丽的自然风光,充满了悠闲的生活气息。特别是“晓色万家烟,秋声八月树”一句,既有视觉的清新,也有听觉的宁静,展现出一幅和谐的乡村生活画面。而“舟移管弦动,桥拥旌旗驻”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动态的美,船只穿梭,乐声悠扬,桥上旌旗飘扬,生动地表现了吴中繁荣的景象。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享受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无奈。诗人以“况当丰岁熟,好是欢游处”引出游玩的乐趣,接着用“且莫抛官去”来劝说自己和他人珍惜眼前的美好,放下繁重的官职,享受生活的乐趣,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吴中好风景,风景无朝暮:吴中的风景美丽动人,似乎没有早晚之分,永远都是那么迷人。
- 晓色万家烟,秋声八月树:清晨的光线下,万家炊烟袅袅升起,秋天的声音在八月的树木间回荡,营造出一种温馨的生活场景。
- 舟移管弦动,桥拥旌旗驻:船只行驶,乐器声响起,桥上旌旗迎风而立,展示了繁忙而又美好的生活景象。
- 改号齐云楼,重开武丘路:齐云楼更名,武丘路重新开放,暗示着对美好游玩的期待。
- 况当丰岁熟,好是欢游处:正值丰收的季节,最适合游玩,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州民劝使君,且莫抛官去:州民劝说使君,不要急于辞官,享受这美好时光,表达了对生活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晓色”比作“万家烟”,生动形象。
- 对仗:首句和次句、末句均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拟人:通过“舟移管弦动”描绘了船只的生动形象,使景象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全诗以优美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强调了珍惜生活、享受当下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景:象征自然美,代表美好生活的向往。
- 晓色:象征新的开始和希望。
- 秋声:代表季节的变化,带有淡淡的忧伤。
- 舟:象征游历与自由。
- 桥:象征连接与交往,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吴中好风景二首其二》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白居易
- D. 王维
-
诗中提到的“晓色万家烟”主要描绘了什么场景?
- A. 黄昏的景色
- B. 清晨的景色
- C. 夜晚的景色
- D. 午后的景色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官场的向往
- B. 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 C. 对战争的感慨
- D. 对自然的恐惧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自然风光与人生活的关系。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现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李白的作品对比:白居易的诗更注重生活的细腻描写与人情味,而李白则多表现豪放与壮丽,二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经典唐诗合集,白居易作品众多。
- 《白居易诗文集》:收录白居易的全部作品,深入了解其诗风与思想。
- 《古诗鉴赏辞典》:对古诗的鉴赏与分析提供详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