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礼瓦屋和尚塔偈》

时间: 2025-01-26 03:32:20

大空无尽动马尘,玄步孤高物外人。

日本国来寻彼岸,洞山林下过迷津。

流流法乳谁无分,子子教知我最亲。

一百六十三岁后,方於此塔葬全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敬礼瓦屋和尚塔偈
作者: 勾令玄 〔宋代〕

大空无尽动马尘,
玄步孤高物外人。
日本国来寻彼岸,
洞山林下过迷津。
流流法乳谁无分,
子子教知我最亲。
一百六十三岁后,
方於此塔葬全身。

白话文翻译:

在无尽的大空中,马尘翻滚,
孤独的步伐超越世俗,像个物外人。
远道而来的日本人寻求彼岸,
在洞山林下渡过迷茫的水域。
流动的法乳,谁能没有这份缘分,
孩子们的教诲让我感到最亲近。
一百六十三岁之后,
终于在这座塔中安息我的身体。

注释:

  • 大空无尽:形容广袤无边的天空,暗示人生的无常。
  • 马尘:指马蹄带起的尘土,这里象征繁华与尘世的纷扰。
  • 玄步:高深的步伐,隐喻修行者的超然与孤高。
  • 彼岸:佛教中指解脱与觉悟的境地。
  • 法乳:佛法的滋养,象征着智慧和教义。
  • 子子:指后辈或弟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勾令玄,字子恭,号懋愚,宋代著名僧人,以其高深的禅理和诗作闻名。生活在一个信仰佛教兴盛的时代,他的作品多反映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超脱的追求。

创作背景:

《敬礼瓦屋和尚塔偈》是在对一位和尚的追思和尊敬中所作,表达了对修行者生平的回顾,以及对弟子和信仰的期许。它不仅仅是一首悼念之诗,也是对超脱世俗的生命观和价值观的提炼。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瓦屋和尚的追思,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和修行的深刻思考。从“马尘”到“物外人”,诗人把世俗的纷扰与修行者的孤高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世间繁华的淡漠与对内心宁静的渴求。特别是“日本国来寻彼岸”,不仅表明了和尚的影响力,也反映了他教义的普及,象征着人们对真理的追寻。

接下来的“流流法乳谁无分”,则强调了佛法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任何人都应该与教义建立联系。最后一句“一百六十三岁后,方於此塔葬全身”,不仅是对和尚生平的总结,也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体现了对死亡的淡然和对教义的传承。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而深邃,既有对世俗的批判,又有对内心追求的坚定,体现了禅宗特有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大空无尽动马尘:暗示生命的无常与广阔,马尘象征着繁华的尘世。
  2. 玄步孤高物外人:修行者的孤高与超脱,体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
  3. 日本国来寻彼岸:表明和尚的教义影响了异国他乡,象征着对真理的追求。
  4. 洞山林下过迷津:指修行道路的曲折与艰难,隐喻修行者的探索。
  5. 流流法乳谁无分:强调佛法的普及与重要性,任何人都可受益。
  6. 子子教知我最亲:表达对弟子的关爱与教导,体现了师徒之情。
  7. 一百六十三岁后,方於此塔葬全身:总结和尚生平,表达对死亡的淡然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马尘”比喻世俗的纷扰。
  • 对仗:诗句中的结构工整,形成对比增强了表达的力量。
  • 象征:如“彼岸”象征解脱与真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命、修行和死亡的思考,反映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传达出一种深邃的禅宗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空:象征广阔的生命和宇宙。
  • 马尘:象征世俗的繁华与纷扰。
  • 彼岸:象征解脱、真理与觉悟。
  • 法乳:象征佛法的滋养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马尘”象征什么? A. 修行者
    B. 世俗繁华
    C. 内心宁静
    D. 自由飞翔

  2. “一百六十三岁后”指代谁的生平? A. 作者
    B. 瓦屋和尚
    C. 弟子
    D. 日本国

  3. 诗中“彼岸”代表什么? A. 物质财富
    B. 亲情
    C. 解脱与觉悟
    D. 名利权势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李白〕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勾令玄的《敬礼瓦屋和尚塔偈》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在对人生的思考上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于超脱与内心世界,后者则更多表现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人生的豪情。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诗人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深入理解《敬礼瓦屋和尚塔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