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秦寿之中秋玩月三首》

时间: 2025-01-24 21:12:49

肠断江城敛暮烟,一声清笛短亭前。

扬舲共喜风初转,戏彩当期月正圆。

水落双溪和石出,霜余叠嶂与云连。

令人暗想昭亭路,屈指归来又四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肠断江城敛暮烟,一声清笛短亭前。
扬舲共喜风初转,戏彩当期月正圆。
水落双溪和石出,霜余叠嶂与云连。
令人暗想昭亭路,屈指归来又四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江城的黄昏,笛声悠扬,令人心碎。随着船只的轻摇,大家欢喜地迎接初起的微风,正值圆月之时。水位下降,溪水和石头显露出来,霜气弥漫,层峦叠嶂与云彩相连。让人不禁想起那条昭亭路,指头一算,已过去四年了。

注释:

  • 肠断:形容心中悲痛,肠子都要断了。
  • 敛暮烟:收敛着傍晚的烟雾,指黄昏时分的景象。
  • 扬舲:扬起船帆,指划船的动作。
  • 戏彩:玩弄色彩,指欢快的情景。
  • 水落双溪:水位下降,双条溪流的石头露了出来。
  • 霜余叠嶂:霜气在山峦间残留。
  • 昭亭路:指的是诗人曾经走过的路,富有感情的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精致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著称。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中秋佳节,正值月圆之时,诗人通过描绘江城的晚景与月色,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中秋节的特有氛围。开篇的“肠断江城敛暮烟”便设定了诗的基调,悲伤而又美丽,点明了诗人在节日中对故乡的思念。笛声在短亭前响起,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似乎在诉说着离别的无奈。接下来的“扬舲共喜风初转”,展现了时节的变化与欢愉,显示了人们在月夜下的快乐与团聚。

“水落双溪和石出,霜余叠嶂与云连”这两句,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中秋的意境,水位下降,石头显露,白霜覆盖在山峦之上,与云彩相连,描绘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美。在这种美景之中,诗人不禁想起昭亭路,流露出对往昔光阴的怀念与惆怅,四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似乎一切都在悄然改变。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丰富,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兼具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肠断江城敛暮烟:透出一种伤感,描绘黄昏的江城,情感深沉。
  2. 一声清笛短亭前:笛声穿透短亭,增添了孤独感。
  3. 扬舲共喜风初转:描绘人们划着船,享受初秋的微风,转向欢乐的感觉。
  4. 戏彩当期月正圆:正值中秋,月亮圆满,人们在欢庆。
  5. 水落双溪和石出:水位下降,溪流和石头显露,象征自然的变化。
  6. 霜余叠嶂与云连:山峦被霜覆盖,层次分明,描绘出一种宁静的美。
  7. 令人暗想昭亭路:引发人们对过去的回忆,昭亭路象征着思念。
  8. 屈指归来又四年:时光飞逝,四年过去,带来一丝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肠断”用以比喻心中的悲痛。
  • 对仗:如“水落双溪”和“霜余叠嶂”,形成和谐的对称关系。
  • 意象:如“月正圆”,象征团圆与思念。

意象分析:

  • 江城:故乡的象征,承载着诗人的情感。
  • 笛声:孤独与思念的象征,音乐的悠扬寄托了情感。
  • 月亮:团圆与思念的象征,尤其在中秋节中尤为突出。
  • 水、石、霜:自然的元素,体现了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 A. 春节
    B. 中秋节
    C. 端午节
    D. 重阳节

  2. “肠断”一词表达了何种情感? A. 快乐
    B. 悲伤
    C. 愤怒
    D. 平静

  3. 诗中“扬舲”指的是哪种活动? A. 走路
    B. 划船
    C. 跳舞
    D. 读书

答案:

  1. B. 中秋节
  2. B. 悲伤
  3. B. 划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对比王之道的《和秦寿之中秋玩月三首》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者都以月亮为主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王之道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苏轼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宣泄与哲理的思考。两者风格虽有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中秋的深刻理解与情感。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之道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