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怀伊川郊居
作者: 李德裕 〔唐代〕
衰疾常怀土,郊园欲掩扉。
虽知明目地,不及有身归。
巩树秋阴遍,伊原霁色微。
此生看白首,良愿已应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归属感。衰老和疾病常让我怀念故土,郊外的园子也快要关上门了。虽然我知道明亮的地方,但还是不如亲自回去一趟。巩树的秋天阴影遍布,伊原的晴空微微可见。此生看着白发苍苍,心中所愿似乎已经无法实现。
注释:
- 衰疾:衰弱和疾病,表现了诗人的身体状况。
- 常怀土:常常怀念故乡。
- 郊园:指的是郊外的园林。
- 明目地:明亮的地方,意指理想的环境。
- 巩树:指的是一种树木,秋天的阴影。
- 霁色:晴天的颜色,天气晴朗的景象。
- 白首:指年老,白发。
典故解析:
“白首”常用来指代年老的状态,来源于汉代诗人“白头搔更短”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对老年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德裕,字贞元,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曾任宰相。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写于李德裕晚年,回忆往昔,表露出对故乡和家人深切的思念。
诗歌鉴赏:
《怀伊川郊居》是一首充满思乡情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身衰老与疾病的反思,表现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开头两句展现了诗人因年老多病而愈发思念故乡的情感,尤其是“常怀土”一语,深切而直白,传达出一种无奈与渴望。接下来的句子则通过对郊园的描绘,表达了对家园的珍视和对归属的渴望。诗中“虽知明目地,不及有身归”更是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选择,明亮的地方虽好,但终究比不上亲自回到故乡的实在与温暖。最后两句则表现了对未来的无奈与失落,诗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思考,流露出一种人生的无常与对理想的追求无法实现的悲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真挚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归属感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衰疾常怀土”:诗人因衰老和疾病更加怀念故乡。
- “郊园欲掩扉”:郊外的园子快要关门,象征着离别与失去。
- “虽知明目地,不及有身归”:虽然知道好的地方,但不如亲自回去一趟,表达了对故乡的渴望。
- “巩树秋阴遍,伊原霁色微”: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增添了思乡的氛围。
- “此生看白首,良愿已应违”:对未来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无法实现的感慨。
-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比喻和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思乡的情感,如“巩树秋阴”与“霁色微”,展现出一幅秋天的画面,暗示诗人的心境。
-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题围绕着对故乡的思念、对老年的感慨以及人生理想的失落,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与无奈。
意象分析:
- 衰疾: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郊园:代表着归属感和对故乡的思念。
- 秋阴:象征着寂寞和凋零,反映诗人的内心感受。
- 霁色:象征着希望与光明,尽管现实让人失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主要通过哪些意象?
A. 秋天的树影
B. 明亮的地方
C. 郊园的门
D. 白发苍苍 -
诗中“虽知明目地”的意思是?
A. 归乡的幸福
B. 理想的生活
C. 远方的美好
D. 归属的渴望
答案:
- A、C、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
- 孟浩然《春晓》:描绘春天的美好,反映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者都涉及到自然与人心的关系,李德裕的作品更为直接地表达思乡情感,而王维的则更为隐晦,富有禅意。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