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性癖佳山未得亲,旋移远石象天真。
峰峦草树安排好,岩壑风烟领略新。
路转柳遮青隐约,雨馀苔渍碧嶙峋。
尽教做尽千奇怪,时下窗前爱主人。
白话文翻译:
我对美丽的山水情有独钟,然而却未能亲身体验。遥远的石头仿佛在诉说着自然的真实。山峰、草木都是精心安排,岩壑之间的风景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小路转弯处,柳树遮挡了视线,雨后苔藓覆盖着青石,显得格外奇特。这里的一切都仿佛在创造着千奇百怪的景象,而我在窗前惬意地欣赏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对主人的赞赏。
注释:
- 性癖:性情爱好;此处指作者对山水的热爱。
- 佳山:美丽的山。
- 旋移:转动、变化。
- 天真:自然、真实。
- 峰峦:山峰。
- 草树:草木。
- 岩壑:山岩和谷壑。
- 领略:领悟、体验。
- 路转柳遮:小路转弯,柳树遮挡视线。
- 雨馀:雨后。
- 苔渍:苔藓覆盖。
- 碧嶙峋:青色的石头形状奇特。
- 尽教:让人感到无比的奇妙。
- 千奇怪:各种奇特的事物。
- 时下窗前:此刻在窗前。
典故解析:
此诗未涉及特定典故,但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观察,反映了元代文人对自然的崇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弘范是元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融合了自然与人文,关注生活的细节,情感真挚,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一个宁静的环境中,诗人通过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的向往与热爱,反映了元代士人的生活情趣与思想境界。
诗歌鉴赏:
《假山》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山水的深厚感情。开篇就点明了作者对美丽山水的向往,言外之意是对自然之美的渴望与追求。诗中通过“旋移远石象天真”这一句,展现了自然的真实与纯粹,仿佛在告诉读者,美的事物并不只存在于眼前,还在于心灵的感悟。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峰峦草树安排好”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细致的描绘使人仿佛置身于其境。
“路转柳遮青隐约”,更是通过小路的转弯,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朦胧的氛围,引导读者的想象。雨后的苔藓覆盖,凸显了自然的生机与灵动,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与宁静的气息。最后,诗人以“尽教做尽千奇怪”总结,表达了对这幅自然图景的赞美与惊叹,体现出自然的奇妙与丰富。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一幅自然风光的画卷,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让人感受到一种与自然相融的恬静与愉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性癖佳山未得亲: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山水的热爱,却未能亲身体验。
- 旋移远石象天真:远处的石头仿佛在诉说着自然的真实与纯粹。
- 峰峦草树安排好:描绘了山峰与草木的和谐美,显示出自然的巧妙构造。
- 岩壑风烟领略新:在岩石和山谷之间,风烟缭绕,给人一种新奇的体验。
- 路转柳遮青隐约:小路的转弯处,柳树遮挡视线,营造出神秘感。
- 雨馀苔渍碧嶙峋:雨后苔藓覆盖的青石,展现出自然的生动与美丽。
- 尽教做尽千奇怪:自然界中充满了各种奇特的景象。
- 时下窗前爱主人:在窗前观察这一切,感受到对主人的赞美和惬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比作千奇百怪的事物,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将远石赋予情感,增强自然的生动感。
- 对仗:如“峰峦草树”、“岩壑风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传递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 柳树:象征柔美与生命力。
- 雨后苔藓:象征新生与清新。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 自然景观在诗中不仅是外在的描写,更是内心情感的投射,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崇尚与对生活的热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佳山”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家乡
- B. 美丽的山
- C. 远方的景象
-
“路转柳遮青隐约”中的“柳”象征着什么?
- A. 生命力
- B. 伤感
- C. 遮挡
-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什么情感?
- A. 厌恶
- B. 热爱
- C. 忽视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诗中通过细致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山水的热爱。
- 李白《庐山谣》:展现了雄伟的山川与壮丽的自然,强调了个体与自然的关系,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
通过对比,可以感受到不同诗人对自然的不同理解与表达方式,更加丰富了对古代诗歌的欣赏与理解。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选读》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