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试日上崔侍郎四首》
时间: 2025-01-27 03:17: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衣上年年泪血痕,只将怀抱诉乾坤。如今主圣臣贤日,岂致人间一物冤。
如病如痴二十秋,求名难得又难休。回看骨肉须堪耻,一著麻衣便白头。
戚里称儒愧小才,礼闱公道此时开。他人何事虚相指,明主无私不是媒。
方寸终朝似火然,为求白日上青天。自嗟辜负平生眼,不识春光二十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年年在衣服上留下的泪血痕迹,只能将心中的苦闷向天地倾诉。如今君主明智,臣子贤良,难道还会让世间有冤屈吗?我像生病或痴狂一样已经经历了二十个秋天,求名的过程既难以获得又难以停止。回首过去,骨肉相连的亲人也让我感到羞愧,一旦穿上麻衣就白了头。家乡的人称我为儒生,觉得我才学渺小,现在礼遇和公正的时机终于来临。别人何必虚情假意地指责我,明主无私,不需要人做媒。心中如同火焰般炽热,终日为求如白天般光明的日子而奋斗。自叹辜负了平生的眼光,竟然不识这二十年来的春光。
注释
- 年年泪血痕:形容诗人年年流泪,感到心痛。
- 主圣臣贤:意指君主明智,臣子贤良。
- 如病如痴:比喻因为求名而陷入的病态和痴迷。
- 麻衣:指丧服,象征着悲伤和绝望。
- 戚里称儒:在家乡被称为儒生,表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 方寸终朝似火然:心中像火一样炽热,表示对理想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约754年-约823年),唐代诗人,以其抒情诗和咏物诗著称。刘得仁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常蕴含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诗人通过个人的经历表达了对名利的渴望与失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人的期待与压力。
诗歌鉴赏
《省试日上崔侍郎四首》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失落。首联以“衣上年年泪血痕”开篇,直接点明了诗人因求名而泪流满面的苦楚,令人感同身受。接着,诗人通过对社会现状的观察,表达了对主圣臣贤的期盼,似乎暗示着只要有贤君明臣,冤屈就能得到解决。然而,接下来的回忆与自我反思则揭示出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愧疚,尤其是“回看骨肉须堪耻,一著麻衣便白头”的自责,表现出对家庭责任的深刻意识。
后半部分,诗人对他人的指责持有反思的态度,强调个人努力与命运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最后两句“自嗟辜负平生眼,不识春光二十年”更是表现出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无奈与懊悔,深刻地揭示了名利与人生的复杂关系,令人感叹不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衣上年年泪血痕:表达了诗人因求名而流下的无尽泪水。
- 只将怀抱诉乾坤:心中的苦闷只能对着天地倾诉,感到孤独无助。
- 如今主圣臣贤日:现今的君主明智,臣子贤良。
- 岂致人间一物冤:在这样的时代,难道还有冤屈存在吗?
- 如病如痴二十秋:二十年如病如痴地追求名利。
- 求名难得又难休:追求名声既困难又无法停止。
- 回看骨肉须堪耻:回头看,亲人之间的关系让我感到羞耻。
- 一著麻衣便白头:穿上丧服,似乎预示着悲惨的结局。
- 戚里称儒愧小才:在家乡被称为儒生,心中感到自愧。
- 礼闱公道此时开:如今的科举制度终于公平。
- 他人何事虚相指:对他人的批评感到不屑。
- 明主无私不是媒:明君公正,不需要人做媒介。
- 方寸终朝似火然:心中如火般热切。
- 为求白日上青天:努力追求光明的未来。
- 自嗟辜负平生眼:自叹辜负了自己一生的期望。
- 不识春光二十年:未能识别生命中的机遇和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追求名利的状态比作“病”和“痴”,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如“如病如痴”、“他人何事虚相指”,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如“麻衣”象征着悲哀和绝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追求和对自身境遇的反思,揭示了在社会压力下,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光明未来的渴望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泪血痕:象征着痛苦与无奈。
- 麻衣:象征着悲伤与绝望,与丧失相关。
- 白日:象征着光明与希望,追求理想的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主圣臣贤”指什么? A. 诗人的朋友
B. 君主和臣子
C. 诗人的家人
D. 诗人的老师 -
“衣上年年泪血痕”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无奈与痛苦
C. 自豪
D. 忧愁 -
“自嗟辜负平生眼”的意思是? A. 看到美好
B. 感到自责与懊悔
C. 感受到幸福
D. 对未来充满信心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流露出对家国和自身命运的思考。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刘得仁的心境相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