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慢(龟翁下世后登研意)》

时间: 2025-01-10 23:01:17

径苔深,念断无故人,轻敲幽户。

细草春回,目送流光一羽。

重云冷,哀雁断,翠微空,愁蝶舞。

荡鸣澌,游蓬小,梦枕残云惊寤。

还识西湖醉路。

向柳下并鞍,银袍吹絮。

事影难追,那负灯床闻雨。

冰溪凭谁照影,有明月、乘兴去。

暗想思,梅孤瘦、共江亭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探春慢(龟翁下世后登研意)》
作者: 吴文英 〔宋代〕
径苔深,念断无故人,轻敲幽户。
细草春回,目送流光一羽。
重云冷,哀雁断,翠微空,愁蝶舞。
荡鸣澌,游蓬小,梦枕残云惊寤。
还识西湖醉路。向柳下并鞍,银袍吹絮。
事影难追,那负灯床闻雨。
冰溪凭谁照影,有明月乘兴去。
暗想思,梅孤瘦共江亭暮。

白话文翻译

小径上的苔藓很深,心中念念不忘的已是无故人,轻轻敲打着幽静的门扉。
细嫩的草在春天里复苏,目送那流光如羽毛般飘去。
重重的乌云冷冷地笼罩,悲哀的雁群已然断绝,翠绿的山微空荡荡,愁苦的蝴蝶在舞动。
荡漾的水声渐渐消失,游动的蓬草微小,梦中枕着残云惊醒。
我还记得西湖那醉人的小路,骑马停在柳树下,银色的袍子随风飘动。
往事的影子难以追寻,灯下听雨似乎成了负担。
冰冷的溪水,凭谁来照见我的影子,有明月兴致勃勃地去游玩。
暗自思念,孤僻的梅花与江边的亭子在黄昏中相伴。

注释

  • 径苔深:小路上长满了苔藓,形容无人走动,很幽静。
  • 轻敲幽户:轻轻敲打幽静的门扉,传达一种孤独和期待。
  • 细草春回:春天来临,细嫩的草又开始生长。
  • 重云冷:乌云密布,天气寒冷,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 愁蝶舞:忧愁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象征着离愁别绪。
  • 梦枕残云:在梦中依偎着残余的云彩,象征梦境与现实的交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文英,字仲明,号晦庵,宋代词人,谥号“文英”。他以词风清丽、婉约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探春慢》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常常借景抒情,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探春慢》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开篇以“径苔深”引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寂的氛围,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思念无故人,轻轻敲打着幽静的门,仿佛在等待一位故友的到来。接下来的描写中,春天的到来让细草复苏,流光如羽,给人一种新的希望,但随之而来的重云与哀雁又让人感到忧伤。

诗中有着丰富的意象,如“银袍吹絮”,将春天的柔和与轻盈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冰溪凭谁照影”则表达了诗人对自我身份和存在的迷惑,似乎在问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整首词以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径苔深:暗示无人访客,诗人内心的孤独。
  2. 念断无故人:表达对故人的深切怀念。
  3. 轻敲幽户:描绘诗人对旧友重逢的渴望。
  4. 细草春回: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5. 目送流光一羽:时光如流,无法挽留。
  6. 重云冷,哀雁断:悲凉的环境象征内心的忧伤。
  7. 愁蝶舞:忧愁与美的结合,体现内心情感。
  8. 荡鸣澌,游蓬小:意境的转变,梦境的模糊与不真实。
  9. 还识西湖醉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10. 向柳下并鞍:描绘了诗人骑马停留的画面。
  11. 事影难追:往事如影,难以回溯。
  12. 冰溪凭谁照影:对自我存在的思考与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流光一羽”,将时间比作羽毛,轻盈而易逝。
  • 拟人:如“愁蝶舞”,赋予蝴蝶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大多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融入了诗人对人生、时间、往事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孤独、惆怅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苔藓: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孤寂。
  • 春草:代表新生与希望,暗示生命的轮回。
  • 云与雁:云象征心情的变化,雁则象征离愁。
  • 明月:象征孤独中的美好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径苔深”意指什么?
    A. 小路长满苔藓,象征无人走动
    B. 小路非常宽
    C. 小路上有很多花

  2. “愁蝶舞”中的“愁”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忧伤
    C. 兴奋

  3. 诗中提到的“银袍”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美丽
    B. 冬天的寒冷
    C. 旧时的回忆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吴文英的《探春慢》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描绘春天的意象上有相似之处,但吴文英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而李清照则更注重对环境的细腻描写。两者都通过自然意象来反映内心的情感,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