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蹀躞·醉云又兼醒雨》

时间: 2024-10-03 17:39:20

醉云又兼醒雨,楚梦时来往。

倦蜂刚著梨花、惹游荡。

还作一段相思,冷波叶舞愁红,送人双桨。

暗凝想。

情共天涯秋黯,朱桥锁深巷。

会稀投得轻分、顿惆怅。

此去幽曲谁来,可怜残照西风,半妆楼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云又兼醒雨,楚梦时来往。
倦蜂刚著梨花惹游荡。
还作一段相思,冷波叶舞愁红,
送人双桨。暗凝想。
情共天涯秋黯,朱桥锁深巷。
会稀投得轻分顿惆怅。
此去幽曲谁来,可怜残照西风,
半妆楼上。

白话文翻译:

醉意如云,又伴着清醒的细雨,
楚地的梦时常来往。
疲倦的蜜蜂刚在梨花上停留,惹得我无心游荡。
再作一段相思,冷冷的波光中,叶子舞动,愁绪满怀,
送走了那一对双桨。暗自凝思。
情感随着秋天的黯淡而远去,红朱桥锁住了深巷。
这样偶然的相聚,轻轻分开时却满是惆怅。
这条幽静的小路,谁来走过?可怜的夕阳照在西风中,
楼上的妆容半遮半掩。

注释:

  • 蹀躞:行走,漫步,形容轻快的步态。
  • 楚梦:指梦中与楚地有关的情景,楚地指南方。
  • 倦蜂:疲惫的蜜蜂,象征着游荡的心情。
  • 相思:思念之情,常用以表达对远方人的思念。
  • 朱桥:红色的桥,常用作意象代表离别和愁苦的情感。
  • 半妆:形容女子妆容未全,暗示一种未尽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文英,字文英,号梅村,南宋时期的词人,擅长写词,尤其以清雅、细腻的风格著称。他的词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情感细腻且富有音乐感。

创作背景: 《解蹀躞·醉云又兼醒雨》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之际,该词表达了作者对离愁别绪的深刻体验与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精美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充满情感的场景。开头以“醉云”和“醒雨”交织,形成一种迷离的氛围,恰如人们在梦境与现实之间徘徊。接着,作者引入了楚梦,暗示着对故土的思念,同时“倦蜂”与“梨花”的意象则令这份思念更为鲜活。

“还作一段相思”一句,清晰地表达了诗人对情感的执着和沉重。在“冷波叶舞愁红”中,冷波和愁红相互映衬,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愁。这里的意象与情感相得益彰,创造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哀愁的画面。

“朱桥锁深巷”则带有一种封闭感,象征着思绪的无路可逃。整首词在细腻的情感描写中,透出一种无奈与惆怅,尤其是最后两句,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意象,似乎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不再,给人以深刻的感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醉云又兼醒雨:描绘天气的变化,暗示心情的复杂。
  2. 楚梦时来往: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3. 倦蜂刚著梨花:蜜蜂停在花上,象征着生活的细腻与繁忙。
  4. 还作一段相思:继续沉浸在思念之中。
  5. 冷波叶舞愁红:冷冷的波光与舞动的叶子,渲染出忧愁的氛围。
  6. 送人双桨:送别的意象,体现离愁。
  7. 暗凝想:暗自思念,心中情感难以自已。
  8. 情共天涯秋黯:情感与秋天的黯淡相伴,暗示离愁。
  9. 朱桥锁深巷:封闭的环境中,情感也受到束缚。
  10. 会稀投得轻分顿惆怅:相聚的珍贵与离别的惆怅。
  11. 此去幽曲谁来: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
  12. 可怜残照西风,半妆楼上:夕阳下的楼台,象征着未尽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醉云”与“醒雨”,生动描绘心境。
  • 拟人:如“倦蜂”,赋予自然物以情感。
  • 对仗:如“情共天涯秋黯,朱桥锁深巷”,增强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主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离愁别绪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情感细腻而深沉,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醉云:象征迷离的情绪。
  • 醒雨:象征清晰的思绪与现实。
  • 倦蜂:表现疲惫与无奈。
  • 朱桥:象征离别与愁苦。
  • 残照: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未尽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醉云”与“醒雨”分别象征什么?

    • A. 快乐与悲伤
    • B. 迷离与清晰
    • C. 生活与死亡
    • D. 思念与忘却
  2. 诗中提到的“朱桥”象征什么?

    • A. 美好的回忆
    • B. 离别与愁苦
    • C. 新的开始
    • D. 友情的延续
  3. “可怜残照西风”中的“残照”指的是什么?

    • A. 余辉
    • B. 明亮的未来
    • C. 过去的光辉
    • D. 生命的结束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虞美人》

诗词对比: 吴文英的《解蹀躞》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与对离别的思念。吴文英的词多了几分沉重与深沉,而李清照的词则更显细腻与婉约。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吴文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