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歌 其四》

时间: 2025-01-26 03:20:38

禺中巳,报君学道无门户。

佛语诸经标此心,此心现时寂灭度。

本无迷,曷有悟,真我非身谁作做。

贪嗔痴爱属众生,达者无非涅槃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禺中巳,报君学道无门户。
佛语诸经标此心,此心现时寂灭度。
本无迷,曷有悟,真我非身谁作做。
贪嗔痴爱属众生,达者无非涅槃路。

白话文翻译:

在午时三刻,向您报告,修学佛道并没有门户。
佛教经典所说的,是指这颗心,这颗心现在就已达到寂灭的境界。
本来没有迷惑,又何来觉悟?真正的自我又是谁在做呢?
贪、嗔、痴、爱是众生所具,而达者无非是走涅槃之路。

注释:

  • 禺中巳:指的是午时三刻(即中午11点到1点之间)。
  • 门户:在这里指的是修道的方式和途径,其实修行并无固定的路径。
  • 佛语诸经:佛教的经典文献。
  • 此心现时寂灭度:此心在当下已达到寂灭的境地。
  • 本无迷,曷有悟:本来没有迷惑,又何来的觉悟。
  • 贪嗔痴爱:佛教中所说的三毒,指贪欲、愤怒和愚痴。
  • 涅槃路:指通往涅槃的道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印肃是宋代著名的佛教僧侣和诗人,他的诗作多与佛理相关,旨在通过诗歌传达深邃的佛教思想。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创作背景:

《十二时歌》是释印肃的一组诗作,表达了他对佛教法义的理解和阐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社会对佛教的关注有关,诗人通过对时间的划分,探讨了修道与悟道的关系。

诗歌鉴赏:

《十二时歌 其四》通过对时间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佛教中关于心灵和修行的深刻见解。诗中提到的“学道无门户”强调了修行的开放性,暗示了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通往觉悟的道路。诗人通过“此心现时寂灭度”,传达了内心的宁静与超然,体现了佛教“心即是佛”的思想。

接下来的句子“本无迷,曷有悟”,则进一步揭示了迷与悟之间的关系,暗示悟并非外求,而是内心的觉醒。这种对自我的反思,使得整首诗在哲理上达到了一种高度的简练与深邃。最后提到的“贪嗔痴爱属众生,达者无非涅槃路”,则指出了众生因贪嗔痴而迷失的现实,同时也提出了修行的目的,最终追求的是涅槃的解脱。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佛教哲理,既有对个体内心的深刻剖析,也有对众生苦难的关怀,体现了释印肃作为佛教诗人的深邃思想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禺中巳,报君学道无门户:在中午时分告诉您,修道是没有固定的途径的。
  2. 佛语诸经标此心,此心现时寂灭度:佛教经典所说的就是此心,而此心在当下已达到宁静的境地。
  3. 本无迷,曷有悟:本来就没有迷惑,又何来觉悟的必要?
  4. 真我非身谁作做:真正的自我并非身体,谁能说是我呢?
  5. 贪嗔痴爱属众生,达者无非涅槃路:贪、嗔、痴、爱是众生的特性,而真正的觉悟者无非是走向涅槃之路。

修辞手法:

  • 对仗:例如“贪嗔痴爱属众生,达者无非涅槃路”,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反问:如“曷有悟”,通过反问加深了诗的思考性。
  • 象征:心灵的宁静象征着佛教的理想境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探讨修道与悟道的关系,强调内心的觉悟与宁静,并对众生因贪嗔痴而迷失的状态进行深刻反思,最终指向涅槃的解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内心的宁静与觉悟。
  • 涅槃:代表解脱与超越的理想状态。
  • 贪嗔痴爱:象征众生的烦恼与困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修道没有固定途径?

    • A. 此心现时寂灭度
    • B. 报君学道无门户
    • C. 达者无非涅槃路
  2. “贪嗔痴爱”是指什么?

    • A. 众生的烦恼
    • B. 达者的特征
    • C. 佛教的经典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心经》:同样探讨了内心与觉悟的关系。
  • 《无常歌》:反映了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诗词对比:

  • 与唐代王维的《竹里馆》对比,王维的诗更多体现自然与心灵的和谐,而释印肃的诗则更关注内心的觉悟与超脱,体现出佛教哲学的深度与复杂性。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许多宋代诗人的作品。
  • 《佛教经典选读》:介绍佛教经典中的重要思想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