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圣皇后挽辞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9 19:30:51

苍黄大策中先定,汹涌奸言外独惊。

可但触山忧地坼,只应鍊石见天成。

江湖自昔波涛远,日月如今昼夜明。

尽作儿啼送文母,不知箫鼓若为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钦圣皇后挽辞二首 其二
作者: 晁补之

苍黄大策中先定,
汹涌奸言外独惊。
可但触山忧地坼,
只应鍊石见天成。
江湖自昔波涛远,
日月如今昼夜明。
尽作儿啼送文母,
不知箫鼓若为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皇后去世后的悲痛情感。诗中提到,在动荡的局势中,权谋和谣言让人感到恐慌,但或许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到真正的光明。江湖的波涛早已远去,日月照耀着大地,白昼与黑夜交替进行。孩子们的啼哭声送别了母亲,不知那悠扬的箫鼓声又是为了什么。

注释:

  • 苍黄大策:指政治策略,苍黄象征不安定的局势。
  • 汹涌奸言:指外界的谣言和恶意的言论。
  • 触山忧地坼:比喻触及到忧虑与不安,地坼指地震或破裂,形容局势动荡。
  • 鍊石见天成:比喻经过艰难困苦后的成就。
  • 江湖自昔波涛远:指过去的动荡已不再,江湖象征着纷乱与不安。
  • 尽作儿啼送文母:表达对母亲的哀悼,儿女的哭声送别母亲。
  • 不知箫鼓若为声:不知何时才能再听到欢快的音乐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晁补之,宋代著名诗人、词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皇后的去世之际,表达了一种深切的哀悼和对政治局势的忧虑,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情感的交织。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悲痛的氛围中渗透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开篇以对政治局势的描绘,展现出一种不安定的社会背景,反映出诗人对当时权谋和谣言的深刻洞察。诗中“可但触山忧地坼”一句,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接着转向个人情感,表现了对皇后去世的深切哀悼,孩子们的啼哭声更是加重了这种悲痛的氛围。

在结尾处,诗人以“箫鼓”作为意象,暗示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期待。整个诗歌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情感的表达。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失去的哀悼,更是对社会动荡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反映出诗人深邃的哲理思考与细腻的情感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苍黄大策中先定:在动荡与不安的政治策略中,主要的事情已经有了定论。
  2. 汹涌奸言外独惊:外界谣言如潮水般涌来,使人感到震惊与恐慌。
  3. 可但触山忧地坼:即使是轻微的触动也会引发对社会动乱的忧虑。
  4. 只应鍊石见天成:经过艰难的磨炼,最终会迎来光明的未来。
  5. 江湖自昔波涛远:曾经的纷乱如今已经远去。
  6. 日月如今昼夜明:日月交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7. 尽作儿啼送文母:孩子们用哭声送别他们的母亲,表达了深切的哀痛。
  8. 不知箫鼓若为声:不知何时才能再听到欢乐的音乐声,蕴含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社会动荡比作波涛,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仗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 排比:通过重复结构,增强表达的情感力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失去亲人和社会动荡的深刻反思,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希望的期待。通过个人情感的表达,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现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黄:象征不安宁的政治局势。
  • 江湖:象征纷乱与动荡的环境。
  • 箫鼓:象征欢乐与生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政治斗争
    • B. 亲人去世的哀痛
    • C. 自然景观
  2. “江湖自昔波涛远”这句的意思是什么?

    • A. 江湖的波涛依然激烈
    • B. 江湖的动荡已不复存在
    • C. 江湖是美好的地方
  3. “不知箫鼓若为声”中“箫鼓”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欢乐与生活的美好
    • C. 悲伤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红楼梦》中的诗词(曹雪芹)

诗词对比

  • 《离骚》《钦圣皇后挽辞二首》:两者都表达了对生命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但《离骚》更倾向于个人的理想与追求,而《钦圣皇后挽辞二首》则更强调对失去的哀痛与对未来的期待。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读》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