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四犯》
时间: 2025-04-27 19:11: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隔浦暗镫,孤城清角,天涯能几相见。
断桥西去月,照影惊萧散。
而今俊游渐懒。算烟波再来都换。
一别浮尘,十年漂梗,芳序黯将晚。
无人地凭阑遍。望淮南落木,离绪何限。
夜阑潮信稳,梦与轻鸿远。
曾携手处销凝甚,又千里霜空云乱。
谁更遣。愁来怕尊中酒浅。
白话文翻译
在隔着水面暗淡的灯光下,孤独的城池里传来清角声,天涯间能有几次相见呢?月光照耀着断桥,照出惊散的影子。如今游子的心情渐渐懒散,算是烟波再来,万物皆已改变。自从一别浮尘,十年漂泊如梗,时光已晚,芳华将逝。无人能在栏杆上凭依,望着淮南落叶,离愁何其无尽。夜深潮水平稳,梦与轻鸿相隔遥远。曾经携手的地方,如今却是凝重得很,又是千里之外霜空云乱。谁能再遣思绪,愁苦来临时,只怕酒杯也显得浅薄。
注释
- 隔浦暗镫:隔着水面,灯光昏暗。
- 清角:清脆的角声,常用于描绘孤独或悲凉的情境。
- 断桥:桥断裂的地方,象征离别与失落。
- 浮尘:世俗的纷扰与浮华。
- 漂梗:漂泊不定,如同浮萍般无根。
- 轻鸿:轻盈的鸿雁,象征远方的思念。
- 愁来怕尊中酒浅:愁苦来临时,饮酒也显得无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冯煦,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其作品常以离别、思念为主题,传达出深切的情感与哲思。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孤独的时刻,可能是作者在思念故人或经历离别时所作,反映了对时光流逝与人事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玲珑四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孤独与思念的情感。开篇“隔浦暗镫”便营造出了一种昏暗而朦胧的氛围,给人一种遥远而孤独的感觉。诗中通过“孤城清角”与“天涯能几相见”两句,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与感慨。
随着诗句的深入,“一别浮尘,十年漂梗”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令人感受到岁月带来的沧桑感。之后的“无人地凭阑遍”,更是将孤独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留恋与对未来无尽离愁的无奈。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最终以“愁来怕尊中酒浅”收尾,表现出在愁苦面前,连酒的浅薄都显得无力,传达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隔浦暗镫:描绘出一个昏暗的环境,象征着孤独。
- 孤城清角:孤城之中清脆的角声,暗示着孤独与哀伤。
- 天涯能几相见:表达了对远方友人或爱人的思念。
- 断桥西去月:月光照耀着断桥,暗示着离别和失落。
- 照影惊萧散:影子在月光下显得孤寂。
- 而今俊游渐懒:如今游子心态懒散,对生活的无奈。
- 算烟波再来都换:即使再相聚,一切也已改变。
- 一别浮尘:一别之后,生活变得浮华而无常。
- 十年漂梗:十年的漂泊,人生的无根状态。
- 芳序黯将晚:美好的时光即将逝去。
- 无人地凭阑遍:无人能共鸣,孤独无依。
- 望淮南落木,离绪何限:望着落叶,思绪无尽。
- 夜阑潮信稳:夜晚潮水平稳,但心绪依旧波动。
- 梦与轻鸿远:梦境与现实相隔遥远。
- 曾携手处销凝甚:曾经的温馨如今变得沉重。
- 又千里霜空云乱:千里之外的冷清与混乱。
- 谁更遣:谁能再送别?
- 愁来怕尊中酒浅:愁苦来临,连酒都显得浅薄。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浮尘”,暗示生活的短暂与无常。
- 对仗:运用对仗使诗歌韵律分明,如“夜阑潮信稳,梦与轻鸿远”。
- 拟人:将无生命的物体赋予情感,如“望淮南落木,离绪何限”。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离别与思念的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反思,表现出对时间流逝、人事无常的深切感悟,以及在孤独中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暗镫:象征孤独与迷茫。
- 孤城:象征孤立与离愁。
- 月:象征思念与希望。
- 断桥:象征离别与失落。
- 落木:象征时光流逝与伤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孤城”主要象征什么?
- A. 繁华
- B. 孤独
- C. 安宁
- D. 知识
-
“一别浮尘”中的“浮尘”意指什么?
- A. 过去的岁月
- B. 世俗的纷扰
- C. 未来的希望
- D. 内心的平静
-
诗中提到的“轻鸿”代表什么?
- A. 轻盈的云彩
- B. 远方的思念
- C. 亲密的朋友
- D. 轻松的生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其柔情与细腻与冯煦的《玲珑四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清照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冯煦则更加注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意象与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