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后集》
时间: 2024-09-19 21:39: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后集 薛能 〔唐代〕
诗源何代失澄清,处处狂波污后生。 常感道孤吟有泪,却缘风坏语无情。 难甘恶少欺韩信,枉被诸侯杀祢衡。 纵到缑山也无益,四方联络尽蛙声。
白话文翻译
在哪个时代诗歌的源头失去了清澈,到处都是狂乱的波涛玷污了后辈。 常常感慨独自吟咏时泪水盈眶,却因为风言风语而感到无情。 难以忍受恶少的欺凌如同韩信所受的屈辱,白白地被诸侯杀害如同祢衡的命运。 即使到了缑山也无济于事,四方的联系全是蛙鸣般的喧嚣。
注释
- 诗源何代失澄清:诗的源头在哪个时代失去了清澈。
- 处处狂波污后生:到处都是狂乱的波涛玷污了后辈。
- 常感道孤吟有泪:常常感慨独自吟咏时泪水盈眶。
- 却缘风坏语无情:却因为风言风语而感到无情。
- 难甘恶少欺韩信:难以忍受恶少的欺凌如同韩信所受的屈辱。
- 枉被诸侯杀祢衡:白白地被诸侯杀害如同祢衡的命运。
- 纵到缑山也无益:即使到了缑山也无济于事。
- 四方联络尽蛙声:四方的联系全是蛙鸣般的喧嚣。
典故解析
- 韩信:汉初名将,曾受胯下之辱。
- 祢衡:东汉末年名士,因直言不讳被杀。
- 缑山: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着超脱尘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能,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之作,也有深沉感慨之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提及,表达了对不公和命运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诗歌源头失去清澈的感慨,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诗中“处处狂波污后生”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对后辈的影响。作者在“常感道孤吟有泪”中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悲伤,而“却缘风坏语无情”则揭示了社会舆论的冷漠。通过对韩信和祢衡的提及,作者表达了对不公和命运的无奈,而“纵到缑山也无益”则进一步强调了超脱尘世的无力感。最后,“四方联络尽蛙声”以蛙鸣比喻社会的喧嚣和混乱,加深了整首诗的悲观情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诗源何代失澄清:开篇即提出问题,表达了对诗歌源头失去清澈的感慨。
- 处处狂波污后生:形象地描绘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对后辈的影响。
- 常感道孤吟有泪: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悲伤。
- 却缘风坏语无情:揭示了社会舆论的冷漠。
- 难甘恶少欺韩信:通过对韩信的提及,表达了对不公的愤慨。
- 枉被诸侯杀祢衡:通过对祢衡的提及,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
- 纵到缑山也无益:强调了超脱尘世的无力感。
- 四方联络尽蛙声:以蛙鸣比喻社会的喧嚣和混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处处狂波污后生”中的“狂波”比喻社会风气的败坏。
- 典故:如韩信和祢衡的典故,增强了诗的历史感和深度。
- 象征:如“缑山”象征超脱尘世,“蛙声”象征社会的喧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以及对超脱尘世的无力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狂波:比喻社会风气的败坏。
- 孤吟:表达孤独和悲伤。
- 风坏语:比喻社会舆论的冷漠。
- 缑山:象征超脱尘世。
- 蛙声:比喻社会的喧嚣和混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韩信”和“祢衡”分别代表了什么? A. 不公和命运 B. 超脱和喧嚣 C. 孤独和悲伤 D. 清澈和败坏
-
“纵到缑山也无益”中的“缑山”象征什么? A. 超脱尘世 B. 社会风气 C. 孤独悲伤 D. 喧嚣混乱
-
“四方联络尽蛙声”中的“蛙声”比喻什么? A. 超脱尘世 B. 社会风气 C. 孤独悲伤 D. 喧嚣混乱
答案:
- A
- A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慨。
- 李白的《将进酒》: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与薛能的《题后集》都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慨,但杜甫的诗更多地展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而薛能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无奈和悲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薛能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