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萼红 题曹梅庵茂才葬花图》
时间: 2025-02-04 15:43: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莽无端。把灵根断送,黄土盖红颜。劫转维摩,玄参天女,因果从古难言。纵说县色空空色,争彩云一瞬便成烟。世界花花,因缘草草,幽恨绵绵。触我天涯愁绪,算风姨月姊,香火曾联。鹉水同盟,鸳湖同载,埋玉同落江边。料泉下浣纱旧伴,话乡情形影永相怜。可叹韦皋渐老,重侍无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人世间无常和人生的悲凉。开头提到“莽无端”,意味着事情的无常和难以把握。诗人感叹自己的灵根被毁,青春被埋没在黄土之下。讲述因果关系的复杂,诸如维摩诘和天女的故事,从古至今难以言明。尽管色彩空虚,转瞬即逝,世间的花朵和因缘似乎都显得草率和苍白,幽怨的情怀绵延不绝。诗人触动了内心的愁绪,回忆起与风、月相关的情感,香火(宗教祭祀)曾经连接着彼此。诗中提及的“鹉水”和“鸳湖”象征着爱情和友谊,埋藏的玉石与江边的落下也暗示着对往昔的怀念。最后,韦皋的老去和无缘重侍,表露出对过往岁月的惋惜。
注释
- 莽无端:莽:茫然,毫无头绪;无端:没有理由或原因。
- 灵根:指人的本性或根基,通常用于形容人与生俱来的才华或灵性。
- 黄土:象征死亡或埋葬,暗示生命的结束。
- 维摩:指维摩诘,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象征智慧。
- 玄参天女:可能借指某种神话人物或象征,暗含深意。
- 幽恨:深深的怨恨,难以释怀。
- 韦皋:韦皋是唐代著名诗人,诗人以此提及其渐老和重侍无缘,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时雨,清代诗人,以词风清丽见长,常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其作品常融入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之际,个人对社会的忧虑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在诗中充分展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感人的情感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对过往的怀念。开头以“莽无端”引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迷茫和不安。接下来通过“把灵根断送,黄土盖红颜”展示了生命的脆弱和青春的逝去,悲伤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流淌。诗中关于因果的探讨,似乎在阐述人生的复杂性,暗示我们对命运的无奈。
接着,诗人通过“争彩云一瞬便成烟”的比喻,强调了美好事物的短暂和脆弱,进一步加深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悟。诗中的“触我天涯愁绪,算风姨月姊”,即使在自然的美景中,依然无法摆脱内心的忧愁,体现了浓厚的抒情氛围。
此外,诗中提到的“鹉水同盟,鸳湖同载”,则是对友谊和爱情的怀念,描绘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最后对韦皋渐老的感慨,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整首诗在深情和忧伤中交织,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莽无端:表达无头无尾的迷茫状态。
- 把灵根断送:意味着对生命和灵性的损毁。
- 黄土盖红颜:象征生命的逝去和青春的消逝。
- 劫转维摩:讲述因果关系的复杂,暗示生命的无常。
- 纵说县色空空色:即使谈论色彩,也显得空洞无物。
- 争彩云一瞬便成烟:美好事物转瞬即逝,寓意人生的短暂。
- 世界花花,因缘草草:世间的繁华与因缘都是短暂而草率的。
- 幽恨绵绵:表达内心的长久哀怨。
- 触我天涯愁绪:触动了心底的愁绪。
- 算风姨月姊:风与月的拟人化,代表自然之美和情感的联系。
- 香火曾联:提到宗教祭祀的联系,暗示人与人之间的牵绊。
- 鹉水同盟,鸳湖同载:象征友情和爱情的美好。
- 埋玉同落江边:埋藏的珍贵回忆和往昔的流逝。
- 料泉下浣纱旧伴:对往昔旧友的怀念。
- 可叹韦皋渐老:感叹岁月流逝,情感上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黄土盖红颜”,将死亡和青春结合,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 拟人:如“风姨月姊”,使自然景物更具情感和亲切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音乐感和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结合对友情、爱情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体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和丰富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土:象征死亡、终结与生命的沉重。
- 灵根:代表人的本性与内在灵性。
- 云烟:象征短暂、美好的事物。
- 香火:宗教祭祀,联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 玉:象征珍贵的回忆和故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莽无端”意指什么?
- A. 生活的迷茫
- B. 生活的明确
- C. 生活的美好
- D. 生活的安宁
-
诗中提到的“黄土”象征什么?
- A. 生机
- B. 死亡
- C. 希望
- D. 快乐
-
诗人在结尾感叹的对象是谁?
- A. 自己
- B. 韦皋
- C. 朋友
- D. 亲人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同样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虽同为抒发对时光和人生的思考,但两者情感基调和社会背景有所不同,薛时雨更显柔情而杜甫则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薛时雨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