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山子晋祠以下陪太尉钱相公游嵩山七章其二》

时间: 2025-04-28 02:50:36

红旌过翠岑,林际瞻莲宇。

门对几千岩,花开第一祖。

禅庭松色寒,石室苔痕古。

寂寂不逢人,空檐燕方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红旌过翠岑,林际瞻莲宇。
门对几千岩,花开第一祖。
禅庭松色寒,石室苔痕古。
寂寂不逢人,空檐燕方乳。

白话文翻译

红色的旗帜飘扬过翠绿的山峰,在树林间远望那座莲花般的庭宇。
门前面对着数千座山岩,花朵在这里绽放,仿佛是祖师的第一朵。
禅院的庭院松树色彩冷清,石室内苔藓的痕迹显得久远。
寂静之中没有遇见他人,空荡的屋檐下燕子正在哺育幼鸟。

注释

  • 红旌:红色的旗帜,象征着庆祝或庄严场合。
  • 翠岑:翠绿的山峰。
  • 莲宇:莲花般的建筑,指禅院或寺庙。
  • 几千岩:形容山岩的数量极多。
  • 第一祖:指佛教的祖师,象征着佛教的起源。
  • 禅庭:禅宗的庭院。
  • 松色寒:松树的颜色显得冷清。
  • 石室苔痕古:古老的石室中长满了苔藓,显示出时间的流逝。
  • 空檐燕方乳:空荡的屋檐下,燕子正在喂养小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字德舜,号无篱,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其诗风清新自然,注重表达内心的情感与自然的和谐美。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梅尧臣陪同太尉钱相公游览嵩山时,描绘了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嵩山是道教、佛教的圣地,象征着高洁和超脱的精神。

诗歌鉴赏

《缑山子晋祠以下陪太尉钱相公游嵩山七章其二》展现了梅尧臣在游览嵩山时的所思所感。开篇通过“红旌过翠岑”,即红色的旗帜在绿山中飘扬,营造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接着,诗人目光投向“林际瞻莲宇”,表现出一种寻求内心宁静与禅意的渴望。诗中提到的“几千岩”,不仅描绘了嵩山的壮丽景色,也暗示了山的厚重与历史的沉淀。

而“禅庭松色寒”则通过色彩的对比,展现出禅宗的冷静与肃穆,进一步渲染出一种清净的气氛。最后两句“寂寂不逢人,空檐燕方乳”,在极度的宁静中,诗人感受到孤独与自然的和谐。燕子在屋檐下哺育幼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循环。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境悠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红旌过翠岑:红色的旗帜在青翠的山峰上飘扬,描绘出景色的明亮与生动。
  2. 林际瞻莲宇:在树林间仰望那座莲花般的建筑,表现出对宗教圣地的向往。
  3. 门对几千岩:形容门前是数千座的山岩,强调了环境的雄伟与辽阔。
  4. 花开第一祖:花朵在这里绽放,象征着佛教的起源,体现出一种神圣的氛围。
  5. 禅庭松色寒:禅庭的松树显得凉意逼人,传达出一种清冷的感觉。
  6. 石室苔痕古:古老的石室中长满了苔藓,象征着历史的久远。
  7. 寂寂不逢人:诗人感到孤独,未遇见他人,表现出一种内心的孤寂。
  8. 空檐燕方乳:空荡的屋檐下,燕子正在喂养小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温暖。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莲宇”比喻寺庙)、对仗(如“红旌”与“翠岑”),以及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体现了佛教的哲理及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旌:象征庆祝、庄严。
  • 翠岑: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 莲宇:佛教文化的象征。
  • 几千岩:历史的厚重与大自然的伟大。
  • 禅庭:宁静与清净。
  • 松色寒:孤独与冷清。
  • 苔痕古: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积淀。
  • 空檐燕:生命的延续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红旌”指的是什么? A. 红色的旗帜
    B. 红色的花朵
    C. 红色的山峰

  2. 诗中提到的“几千岩”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的美
    B. 历史的厚重
    C. 生命的延续

  3. 诗中“寂寂不逢人”表达了诗人的何种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兴奋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望庐山瀑布》 by 李白:同样表现了自然的壮丽与诗人的感受。
  • 《静夜思》 by 李白:探索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比较梅尧臣与王维的山水诗,王维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梅尧臣则更多表现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集》

以上是《缑山子晋祠以下陪太尉钱相公游嵩山七章其二》的深入解析和学习资源。希望对你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