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段相公夏登张仪楼》

时间: 2025-01-26 05:38:17

从公城上来,秋近绝纤埃。

楼古秦规在,江分蜀望开。

远山标宿雪,末席本寒灰。

陪赏今为忝,临欢敢诉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段相公夏登张仪楼
作者: 杨汝士 〔唐代〕

从公城上来,秋近绝纤埃。
楼古秦规在,江分蜀望开。
远山标宿雪,末席本寒灰。
陪赏今为忝,临欢敢诉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从公城(指西安)出发,秋天的景色已经接近清冷,尘埃渐渐消失。张仪楼古老,依然按照秦朝的规制建造,江水分开了蜀地的视野。远处的山峦上覆盖着宿雪,最后一席的火焰也只剩下寒灰。今天能陪伴您共赏美景,我深感荣幸,临近欢愉,我不敢多言,只想举杯共饮。

注释:

  • 公城:古称西安,是秦朝的都城。
  • 绝纤埃:形容尘埃消散,空气清新。
  • 楼古秦规:张仪楼是依照秦朝的设计建造,体现古老的规制。
  • 江分蜀望开:江水将蜀地的视野分开,暗示着地理的遥远和隔阂。
  • 标宿雪:远山上标志性地点覆盖着积雪。
  • 末席本寒灰:最后一席的火焰已然熄灭,只剩下冷灰。

典故解析:

张仪楼:位于古地的张仪楼,象征着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传承。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谋士,象征智慧和策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汝士,唐代诗人,以其诗歌清新、典雅著称,擅长描写山水和咏怀。

创作背景:诗作于夏季,诗人登上张仪楼,感受秋天的来临,借景抒情,表达对友人的敬意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融入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情谊,充满了淡淡的忧伤与深邃的思考。诗的开篇以“从公城上来”引入,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的季节氛围中,描绘了秋天的宁静与清新。古老的张仪楼又带来一丝历史的厚重感,使得整个画面更为深邃。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远山、江水的景象,既是对自然的描绘,也暗含了对友人相聚的珍贵感悟。尤其是“远山标宿雪”,给人以视觉的冲击,仿佛能感受到那冰冷的气息,映射出人心的孤独与渴望。

最后几句则转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在这一刻的感慨与自谦,显示出浓厚的友谊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从公城上来:暗示诗人刚从西安出发,带有地理和时间的标记。
  2. 秋近绝纤埃:秋天即将来临,空气清新,尘埃消失,营造了宁静的氛围。
  3. 楼古秦规在:张仪楼依旧古老,体现出历史的深厚底蕴。
  4. 江分蜀望开:江水隔开了蜀地的视野,暗示着空间的遥远与隔阂。
  5. 远山标宿雪:远山上有宿雪,既是自然景观,也是时间的象征。
  6. 末席本寒灰:最后的火焰熄灭,象征着岁月的无情和温暖的消逝。
  7. 陪赏今为忝:今天能陪伴友人赏景,显示出作者的谦逊。
  8. 临欢敢诉杯:在欢愉的时刻,不敢多言,表现出对友谊的珍视。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美感。
  • 比喻:如“秋近绝纤埃”,用清新空气比喻秋天的到来。
  • 意象:山、江、雪、灰等自然意象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深厚的情谊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也体现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历史的思考。

意象分析:

  • 公城: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根基。
  • 张仪楼:象征智慧与战略的象征,承载着古老的文化。
  • 远山、宿雪: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恒久。
  • 寒灰:象征着温暖的消逝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关于“江分蜀望开”的意思,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江水将蜀地的视野隔开
    B. 江水流淌不息
    C. 蜀地的风景如画
    D. 江水很清澈

  2. “末席本寒灰”中的“寒灰”主要指什么? A. 天气寒冷
    B. 火焰熄灭后的灰烬
    C. 秋天的气候
    D. 寒冷的心情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维和杨汝士的山水诗均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王维更多的是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而杨汝士则在自然中融入了对友谊和时代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