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宗人尚书嗣复祠祭武侯毕,题临淮公旧碑》

时间: 2025-01-26 05:33:10

古柏森然地,修严蜀相祠。

一过荣异代,三顾盛当时。

功德流何远,馨香荐未衰。

敬名探国志,饰像慰甿思。

昔谒从征盖,今闻拥信旗。

固宜光宠下,有泪刻前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柏森然地,修严蜀相祠。
一过荣异代,三顾盛当时。
功德流何远,馨香荐未衰。
敬名探国志,饰像慰甿思。
昔谒从征盖,今闻拥信旗。
固宜光宠下,有泪刻前碑。

白话文翻译:

古老的柏树苍翠挺拔,蜀相的庙宇显得庄严肃穆。
曾经的荣光已逝去,三顾的情景依然留存当时。
他的功德流传得多么远,香火依旧未曾消散。
敬仰他的名号探索国家的志向,供奉的雕像慰藉着人们的思念。
往昔拜谒时曾随征战而去,如今听闻他拥护的信旗。
理应在恩宠之下发光发亮,泪水铭刻在前面的碑上。

注释:

  • 古柏:指的是古老的柏树,象征着长久和坚韧。
  • 蜀相:指的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荣异代:指的是辉煌的历史时期。
  • 三顾: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表达对其的尊重与诚意。
  • 功德:指诸葛亮的功绩和德行。
  • 馨香:香火,象征着人们的纪念与怀念。
  • 探国志:探索国家的志向与理想。
  • 拥信旗:指对诸葛亮的忠诚和支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汝士,唐代诗人,生活于盛唐时期。以擅长古风和律诗闻名,作品多表现历史人物和壮丽景观,情感真挚,擅长运用典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祭祀蜀相诸葛亮时所作,表达了对其伟大功绩的追思,以及对后世的激励。正值唐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追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蜀相祠的古柏和庄严气氛,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又崇高的氛围。古柏象征着诸葛亮的坚韧与长存,庙宇则是对他功绩的永久纪念。诗中提到的“三顾”是对刘备与诸葛亮关系的致敬,表现出对忠诚和智慧的赞美。

整首诗以“功德流何远”引出对诸葛亮的伟大追思,强调他的功绩不仅在当时显赫,且历久弥新,香火未衰。诗人通过“敬名探国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认为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国家理想的追求者。最后的“有泪刻前碑”更是情感的高潮,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深切怀念与敬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古柏森然地:描绘蜀相祠前古柏苍翠的景象,象征着坚韧与长久。
  2. 修严蜀相祠:强调庙宇的庄严肃穆,显示出对诸葛亮的崇敬。
  3. 一过荣异代:提到过去的辉煌时代,表现出对历史的感慨。
  4. 三顾盛当时:引用刘备三顾的典故,表现出对诸葛亮的尊重。
  5. 功德流何远:强调诸葛亮的功绩影响深远,历久不衰。
  6. 馨香荐未衰:香火依旧旺盛,说明人们对他的怀念。
  7. 敬名探国志:表达对他的敬仰与学习,激励后人。
  8. 饰像慰甿思:供奉的雕像安慰人们的思念之情。
  9. 昔谒从征盖:追忆过去的征战,表现对英雄的追思。
  10. 今闻拥信旗:如今听闻对他的支持与拥护。
  11. 固宜光宠下:应当在他的恩宠下发光发亮。
  12. 有泪刻前碑:泪水铭刻在碑上,表达深切的怀念与感动。

修辞手法:

  • 比喻:古柏象征着长久与坚韧。
  • 对仗:如“功德流何远,馨香荐未衰”,形成和谐的音律感。
  • 典故:引用“三顾”的历史典故,增强诗的历史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蜀相诸葛亮的追思和敬仰,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以及对后代的激励。诗人以深情厚谊的笔触,传递出对忠诚、智慧与理想的崇敬,展现了历史人物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影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柏:象征坚韧与长久,寄托了对诸葛亮的怀念。
  • 蜀相祠:代表了对历史人物的尊重与崇拜。
  • 香火:象征对英雄的纪念与追思。
  • 泪水: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蜀相”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刘备
    • B. 诸葛亮
    • C. 曹操
  2. “三顾”一词出现在诗中,代表了什么?

    • A. 对诸葛亮的尊重
    • B. 诸葛亮的战争
    • C. 刘备的政权
  3. 本诗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怀念与敬仰
    • C. 忧伤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的作品,亦表现出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追思。
  • 《望岳》:杜甫的诗作,表达对伟大理想的追求与向往。

诗词对比:

可对比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但李白更侧重于豪情壮志,而杨汝士则更注重于深情的怀念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