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隐堂寄题乐郎中》

时间: 2025-02-04 16:18:08

日哦招隐诗,日诵归田赋。

未尝见芸人,勇抛冠冕去。

今闻缑山阴,身退效疏傅。

一旦从犊车,欢言友田父。

复来钓涧边,谁问袁公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日哦招隐诗,日诵归田赋。
未尝见芸人,勇抛冠冕去。
今闻缑山阴,身退效疏傅。
一旦从犊车,欢言友田父。
复来钓涧边,谁问袁公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人每天吟诵招隐的诗篇,日复一日地诵读归田的赋文,从未见到过那些农人。勇敢地抛弃世俗的官职与荣华,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如今听闻缑山的阴凉,决定效仿古代的隐士傅毅,辞官归隐。一天从犊车上归来,和乡间的朋友分享欢快的谈话,重温田园生活的乐趣。最后再去钓鱼于涧边,谁会再问我袁公路的事呢?

注释

  • 招隐:指隐士的邀请,隐居生活的象征。
  • 日哦:每日吟诵。
  • 芸人:指农民。
  • 冠冕:指官职和荣华。
  • 缑山:地名,代表隐居之地。
  • 疏傅:指古代隐士傅毅,象征辞官归隐。
  • 犊车:牛车,象征田园生活。
  • 袁公路:袁公是指历史上的名士,可能代表官场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拙斋,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田园风光,表达隐逸情怀。他的作品多受李白、王维等人的影响,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创作背景

《招隐堂寄题乐郎中》创作于梅尧臣隐居生活的时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此时的社会动荡和官场腐败,加深了他对归隐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漠。首联“日哦招隐诗,日诵归田赋”以平实的日常描写开篇,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衷和对田园诗的喜爱。接下来的“未尝见芸人,勇抛冠冕去”则揭示了诗人对农人生活的向往,暗示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随着诗的推进,缑山的阴凉成为诗人隐退的理想之地,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人对自然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犊车”,象征着质朴的田园生活,诗人通过与“友田父”的欢言来表达对乡村生活的认同与热爱。而最后一句“复来钓涧边,谁问袁公路”则是对世俗的彻底放弃,似乎在诉说一种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整首诗在自然与人文、世俗与隐逸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诗人不愿拘泥于官场,向往自然、自由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日哦招隐诗:每天吟诵招隐的诗,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2. 日诵归田赋:每天诵读归田的赋,展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 未尝见芸人:从未见过农人,反映诗人对世俗的疏离。
  4. 勇抛冠冕去:勇敢放弃官职与荣华,表现出对名利的轻视。
  5. 今闻缑山阴:听闻缑山的阴凉,象征隐逸之地。
  6. 身退效疏傅:效仿古代隐士傅毅,辞官归隐。
  7. 一旦从犊车:从犊车上归来,象征田园生活的开始。
  8. 欢言友田父:与乡间朋友分享快乐,表现对乡村生活的享受。
  9. 复来钓涧边:再次来到涧边钓鱼,重温自然的乐趣。
  10. 谁问袁公路:与世俗完全脱离,表达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日哦”与“日诵”,形成和谐的韵律。
  • 比喻:将隐居生活比作与自然的结合,传达出诗人心中的宁静与自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追求隐逸,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放弃,表达了人对自然、自由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招隐:象征隐逸生活的召唤。
  • 缑山阴:隐居的理想之地,象征宁静与安逸。
  • 犊车:代表乡村生活的质朴与自然。
  • 钓涧:象征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梅尧臣的隐居生活主要受到哪个因素的影响?

    • A. 官场腐败
    • B. 个人兴趣
    • C. 家庭原因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缑山阴”象征着_____

  3. 判断题: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对/错)

答案

  1. A
  2. 隐逸之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山》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陶渊明的隐居诗歌均展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但梅尧臣更多地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而陶渊明则更强调自然的恬淡与自我实现。两者在主题上相互呼应,但在情感表达上存在差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梅尧臣及其作品的详细分析。
  •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提供诗歌背景与解析的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