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贷米於如晦
梅尧臣
举家鸣鹅雁,突冷无晨炊。
大贫丐小贫,安能不相嗤。
幸存颜氏帖,况有陶公诗。
乞米与乞食,皆是前人为。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家里一片喧闹,像是鹅和雁在叫,早晨却没有热气腾腾的饭菜。
大贫的人和小贫的人,怎么能不相互嘲笑呢?
幸好还有颜氏的书信留存,更有陶渊明的诗篇。
乞讨米饭和乞求食物,都是前人留下的经验。
注释
字词注释
- 鸣:叫,鸣叫。
- 鹅雁:指的是家禽,鸣叫声响亮。
- 炊:指做饭,炊烟四起。
- 丐:乞讨,形容贫穷。
- 嗤:嘲笑,轻视。
- 颜氏帖:指颜延之的书信,古代文人的交往。
- 陶公:指陶渊明,著名的诗人,以田园诗著称。
- 乞米:乞讨米饭。
典故解析
- 颜氏帖:颜氏帖是指颜延之的书信,象征着古代文人的友情与文学交流,表明作者对古代文人情谊的重视。
- 陶公诗:陶渊明的诗歌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贫贱生活的坦然,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青丘,北宋著名诗人,擅长诗、词、文。他的作品多描绘田园生活,发出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思考。梅尧臣在诗歌中追求清新自然的风格,常常以个人的生活体验为题材。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梅尧臣的生活艰辛时期,反映了他对贫困的深刻感受与无奈,同时又表达了对古代文人情谊的珍视和对文学的热爱。诗中通过对比表现出贫穷生活的无奈与对古典文化的向往。
诗歌鉴赏
《贷米於如晦》是一首反映梅尧臣生活困境与文学情怀的诗作。开头以“举家鸣鹅雁”描绘出一种热闹的场景,但随即转入冷清的现实,表现出生活的艰难。诗中“大贫丐小贫”的对比,形象地揭示了贫穷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和无奈感。梅尧臣以自嘲的笔调,强调了在贫困中人们的相互嘲笑,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贫穷的深思,还反映了社会对贫困者的偏见。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提到“颜氏帖”和“陶公诗”,表达了对古代文人文化的敬仰与依赖。这两者的提及,使得全诗从个人的困境中升华到对文化的追求,暗示着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精神世界的富有依然是人们所向往的。最后一句“乞米与乞食,皆是前人为”,提醒我们,生活中的艰辛和困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前人的智慧与经验依然值得我们珍惜与传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举家鸣鹅雁:家中热闹如同鹅雁在叫,反映出家庭的喧闹与生气。
- 突冷无晨炊:却没有早晨的饭菜,冷冷清清,表达了生活的贫困。
- 大贫丐小贫:形容大贫和小贫的对比,暗示社会对贫困的不同看法。
- 安能不相嗤:贫穷使人相互嘲笑,反映人性深处的冷漠。
- 幸存颜氏帖:提到古代文人的书信,暗示对文化的珍视。
- 况有陶公诗:陶渊明的诗歌象征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乞米与乞食:乞讨与请求的行为,折射出生活的艰辛。
- 皆是前人为:强调前人的经验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修辞手法
- 对比:大贫与小贫的对比,突显社会的冷漠。
- 象征:颜氏帖与陶公诗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寄托。
- 反讽:对贫困的自嘲,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幽默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表现了贫困生活的无奈与对文化的珍视,体现了人在物质匮乏时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强调了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鹅雁:象征家庭的热闹与生活的气息。
- 晨炊:代表生活的温暖与希望。
- 颜氏帖:文化与历史的传承。
- 陶公诗: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颜氏帖”指的是哪个朝代的文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汉代
- D. 明代
-
诗中提到的“陶公”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李白
- B. 杜甫
- C. 陶渊明
- D. 白居易
-
诗中的“乞米与乞食”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无奈
- C. 愤怒
- D. 安宁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词对比
梅尧臣《贷米於如晦》与陶渊明《归园田居》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梅尧臣的作品更突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而陶渊明则更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梅尧臣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