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雪献员外》

时间: 2025-04-28 08:00:19

纷纭宛转更堪看,压竹摧巢井径漫。

风柳细条黏不得,

春溪绿色蔽应难。

清辉直认中庭月,湿气偏添半夜寒。

谢守来吟才更逸,郢词先至彩毫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叙雪献员外
作者:方干 〔唐代〕

纷纭宛转更堪看,
压竹摧巢井径漫。
风柳细条黏不得,
春溪绿色蔽应难。
清辉直认中庭月,
湿气偏添半夜寒。
谢守来吟才更逸,
郢词先至彩毫端。

白话文翻译

纷纷扬扬的雪花,似乎更值得细看,
压弯了竹子,摧毁了鸟巢,小径也被覆盖。
细细的柳条在风中难以粘附,
春天的溪水被绿色的冰霜遮蔽,难以分辨。
皎洁的月光直照中庭,
湿冷的气息更添半夜的寒意。
谢守(谢脁)来吟诗时更显闲逸,
郢(郢州)词人先到,挥毫而作。

注释

  • 纷纭: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
  • 宛转:形容雪花轻盈柔和的舞动。
  • 压竹:指雪压弯了竹子。
  • 摧巢:雪的沉重摧毁了鸟巢。
  • 井径:指小路和水井周围的地方。
  • 湿气:指空气中的湿冷。
  • 谢守:指唐代诗人谢脁。
  • 郢词:指郢州的词人,代表了当时的文人雅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干(约公元835年-约公元895年),字子真,号元景,唐朝诗人,生于浙江,官至员外郎,擅长诗歌,风格清新、雅致,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雪季,作者通过描绘雪景,表达对自然美的欣赏与思考,寄托了对友人的情谊。

诗歌鉴赏

《叙雪献员外》是一首描绘雪景的诗,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纷飞雪花的美丽以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首联“纷纭宛转更堪看”以生动的动词描绘了雪花的舞动,既表现了雪的轻盈,也暗示了其带来的视觉享受。接下来的“压竹摧巢井径漫”则转向了雪花对自然的侵袭,竹子被压弯,鸟巢被摧毁,显示了雪的沉重与无情。

中间两句“风柳细条黏不得,春溪绿色蔽应难”通过细致的观察,表现了自然界的细腻变化,柳条在风中难以粘附,春溪的绿色被雪覆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细腻的描绘不仅体现了作者的观察力,也引发了读者对春天即将来临的期待。

最后两句“清辉直认中庭月,湿气偏添半夜寒”则将情感推向高潮,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庭院,却也因湿气而增添了寒冷。诗的结尾提到谢守,这不仅表现了诗人的高雅情趣,也表明了对友人的敬仰和希望能与之共赏雪景的愿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纷纭宛转更堪看:描绘雪花飞舞的美丽,表达欣赏之情。
  2. 压竹摧巢井径漫:雪的沉重使竹子弯曲,鸟巢被毁,小径被覆盖,体现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3. 风柳细条黏不得:柳条在风中难以粘附,表现出春天的脆弱与雪的冷酷。
  4. 春溪绿色蔽应难:春溪的颜色被雪覆盖,很难辨认,形成强烈的对比。
  5. 清辉直认中庭月:月光照进中庭,清澈明亮。
  6. 湿气偏添半夜寒:湿冷的空气使夜晚更加寒冷。
  7. 谢守来吟才更逸:提到谢守(谢脁),表现了与友人吟咏的雅致。
  8. 郢词先至彩毫端:郢州的诗人早已在此挥毫作诗,显示出诗歌的传承与交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纷纭宛转”形容雪花的轻盈,增强了视觉效果。
  • 对仗:如“清辉直认中庭月,湿气偏添半夜寒”形成了和谐的对比。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雪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深情,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诗中蕴含着对生命和友谊的思考,展现了唐代诗人特有的文人情怀。

意象分析

  • :象征着纯洁与宁静,同时也代表着冷酷与无情。
  • :象征着坚韧与清雅,受到雪的压制,反映出自然的力量。
  • 月光:象征着明亮与清澈,形成了与寒冷湿气的对比,暗示着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自然现象主要是:

    • A. 雨
    • B. 雪
    • C. 风
    • D. 霜
  2. “压竹摧巢”中的“压”字可以理解为:

    • A. 轻微
    • B. 重力
    • C. 支撑
    • D. 维护
  3. 诗中提到的谢守是:

    • A. 诗人
    • B. 王子
    • C. 将军
    • D. 商人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雪中行》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方干的《叙雪献员外》与王维的《雪中行》都描绘了雪的景象,但方干更侧重于对雪的细腻观察与情感表达;而王维则更注重雪对心境的影响,表现出一种孤独和哲思。

参考资料

  • 《唐诗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解析》
  • 《唐代诗人研究》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叙雪献员外》这首诗的意境与情感,学习和欣赏唐代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