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宣上人频见过》

时间: 2025-04-29 01:28:19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补,

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广宣上人频见过
韩愈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学道无成的惭愧。作者在长时间的修道中,感到既无所成就,又无法回归诗意的境界。寒冷的古寺中,游人稀少,只有窗前的红叶堆积,显得更加孤寂。

注释

  • 三百六旬:一年有三百六十天,指时光的流逝。
  • 扰扰:形容繁忙和纷扰。
  • 裨补:补救、帮助的意思。
  • 高僧:指修行高深的僧人。
  • 穷年:整年。
  • :指领悟、回归。

典故解析

“高僧”在古代文化中常指德高望重的和尚,象征着修行的极致与智慧,作者以此对比,表达自己的渺小与无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世称“韩昌黎”。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以散文和诗歌著称,作品常体现出对现实的思考与对道德的关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韩愈晚年,反映了他对自己修道生涯的反思与无奈。此时的社会环境动荡,文人地位和理想受到挑战,韩愈在诗中表达了他对高僧的敬仰与自己无能的自责。

诗歌鉴赏

《广宣上人频见过》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中韩愈通过描绘自己修道的艰辛与孤寂,表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三百六旬”引入,强调时间的流逝,给人以沉重感;接着,作者表达了对朝士(文官)与高僧的惭愧,突显了文人修道的困境。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尤其在“学道穷年何所得”一句中,韩愈的无奈与失落之情跃然纸上,渴望与现实的落差让人心生共鸣。最后,通过描绘古寺的冷清和窗前的红叶,进一步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使得整首诗更显得情感深邃且富有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百六旬长扰扰:时间流逝,生活繁忙。
  2. 不冲风雨即尘埃:不论是风雨还是尘埃,都在打扰心境。
  3. 久惭朝士无裨补:长久以来对文官无所帮助感到惭愧。
  4. 空愧高僧数往来:对高僧频繁出入感到空虚和愧疚。
  5. 学道穷年何所得:整年修道却未能有所收获。
  6. 吟诗竟日未能回:整日吟诵诗句却无法得到心灵的安宁。
  7. 天寒古寺游人少:寒冷的古寺游人寥寥。
  8. 红叶窗前有几堆:窗前红叶堆积,增添了孤寂的气氛。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与次句的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 比喻:将人生比作修道,体现出对理想的追求。
  • 意象:红叶与古寺构成了孤独的意象,令人深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探讨,表达了作者在修行之路上的孤独与迷茫,以及对高僧的敬仰与自我的反思。

意象分析

  • 古寺:象征着宁静与修行的场所,但在诗中却显得冷清。
  • 红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孤独,暗示着生命的短暂。
  • 游人:代表着世俗的喧嚣与繁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三百六旬”指的是什么?

    • A. 一年
    • B. 一个月
    • C. 一天
    • D. 一个世纪
  2. 韩愈对高僧的态度是?

    • A. 嫉妒
    • B. 敬仰
    • C. 无所谓
    • D. 反感
  3. 诗的最后一句中,红叶的意象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繁华
    • B. 孤独
    • C. 欢乐
    • D. 忧伤

答案

  1. A. 一年
  2. B. 敬仰
  3. B.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1. 《月下独酌》(李白):

    • 同样表达了孤独的情感,但更多的是借酒消愁的洒脱。
  2. 《春望》(杜甫):

    • 关注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情感基调更为沉重。
  3. 《山居秋暝》(王维):

    • 描绘自然的清幽和诗人的内心平静,与韩愈的孤独对比鲜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韩愈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