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武相公早春闻莺》

时间: 2025-01-10 23:15:21

早晚飞来入锦城,谁人教解百般鸣。

春风红树惊眠处,似妒歌童作艳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晚飞来入锦城,
谁人教解百般鸣。
春风红树惊眠处,
似妒歌童作艳声。

白话文翻译:

早晨和晚上,黄莺飞入锦城,
谁教它会唱出如此多的鸣叫声?
春风吹动红树,惊醒了沉睡的人,
似乎在嫉妒那歌声的美妙。

注释:

  • 锦城:指的是成都,因其风景如画,常被称为“锦城”。
  • 百般鸣:形容黄莺的鸣叫声种类繁多。
  • 惊眠:惊醒沉睡的人。
  • 妒歌童:妒忌歌声的美妙,可能指那些年轻的歌唱者。

典故解析:

  • 黄莺:在古代诗词中,黄莺常被用来象征春天和生命的活力,代表着春天的到来。
  • 春风红树:春风的到来使得万物复苏,红树象征着春天的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古文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以散文和诗歌著称。韩愈的诗风以清新、高远见长,常常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念。

创作背景:

《和武相公早春闻莺》写于春天,正值万物复苏之际,诗人通过描写黄莺的鸣叫,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这首诗是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早春时节黄莺的鸣叫声,展现出春天的美好与生机。开篇的“早晚飞来入锦城”,生动地描绘出黄莺在成都的自由飞翔,给人以清新之感。而“谁人教解百般鸣”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声的惊叹,仿佛在质疑这美妙的鸣叫究竟源自何处。

接下来的“春风红树惊眠处”则将春天的气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春风轻拂,红树摇曳,仿佛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最后一句“似妒歌童作艳声”更是将自然的声音与人类的歌唱相对比,流露出诗人对黄莺歌声的无尽赞美与由衷的嫉妒。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对黄莺鸣叫的细腻描写,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早晚飞来入锦城:早晨和晚上,黄莺飞入成都。描绘了黄莺在春季的活跃状态。
  2. 谁人教解百般鸣:谁教会了它如此多的鸣叫声?表达诗人对黄莺鸣叫技艺的惊讶与赞叹。
  3. 春风红树惊眠处:春风吹拂红树,惊醒了沉睡的人,展现春天的气息与生机。
  4. 似妒歌童作艳声:似乎在嫉妒人类的歌声多么美妙,表现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情感交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黄莺的鸣叫比喻成一种教导,表达出诗人对自然之声的惊叹。
  • 拟人:春风和黄莺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强了自然描写的生动性。
  • 对仗:诗中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生命的活力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敬仰。

意象分析:

  • 黄莺:象征春天的到来,代表生机与活力。
  • 锦城:暗示成都的美丽与繁华。
  • 春风红树:象征春天的温暖与生命的复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锦城”是哪座城市?

    • A. 北京
    • B. 成都
    • C. 南京
    • D. 洛阳
  2. “百般鸣”指的是谁的鸣叫?

    • A. 诗人
    • B. 黄莺
    • C. 人类
    • D. 春风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羡慕
    • B. 对人类的自豪
    • C. 对春天的失落
    • D. 对黄莺的嫉妒

答案:

  1. B. 成都
  2. B. 黄莺
  3. A. 对自然的羡慕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诗词对比:

  • 韩愈的《和武相公早春闻莺》和孟浩然的《春晓》都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但前者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而后者则表现了春天的宁静与温柔。两首诗在意象的选择和情感的表达上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韩愈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