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陆务观草堂
作者: 曾几 〔宋代〕
草堂人去客来游,
竹笕泉鸣山更幽。
向使经营无陆子,
残僧古寺不宜秋。
白话文翻译
草堂里人已离去,客人来此游玩。
竹林间,泉水潺潺,山中更显幽静。
如果没有陆子(陆务观)经营这里,
那这座古寺在秋天就显得格外荒凉。
注释
- 草堂:指的是陆务观的草堂,陆务观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和隐士。
- 竹笕:竹制的笕(笙),用作乐器,象征自然的和谐。
- 泉鸣:泉水流动时发出的声音,给人以宁静之感。
- 陆子:即陆务观,是指这座草堂的主人,寓意经营得好。
- 残僧:指留在古寺的僧人,意指古寺人迹稀少。
- 不宜秋:指秋天让古寺显得冷清和凄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曾几(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子之,号山人,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作品多描写山水风光和隐逸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淡泊。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曾几隐居的草堂,表达了他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及对人事变化的感慨。诗中描绘的场景与陆务观的生活状态相结合,传达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与当时社会的动荡形成鲜明对比。
诗歌鉴赏
《题陆务观草堂》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展现了曾几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深刻体悟。诗中以“草堂”作为背景,描绘了一个人去客来游的宁静场景,表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赞美。而“竹笕泉鸣”则通过描写自然声音的细腻,传达出一种和谐的氛围,令人心旷神怡。
接下来的两句则引入了对陆务观的思考,诗人设想如果没有陆子经营这个地方,古寺在秋季将显得更加冷清、荒凉。此处,曾几借陆务观的例子,反映了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深刻观察,暗示在社会的变迁中,人与环境的互动尤为重要。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引发了对人事无常的思考。曾几在诗中所表现的情感,既有对美好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世事变迁的淡然,表现出一种潇洒自如的生活态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草堂人去客来游:描述草堂的宁静与闲适,暗示诗人对客人来访的欢迎。
- 竹笕泉鸣山更幽:通过自然元素的描写,增强了环境的幽静感,营造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氛围。
- 向使经营无陆子:引出对陆务观的思考,强调经营者的重要性。
- 残僧古寺不宜秋:表达了对人去寺荒的感慨,揭示了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草堂比作一个宁静的庇护所,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渴望。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和对称使得诗句更加严谨和有韵律感。
- 拟人:泉水的鸣声被赋予了生命,让自然更显生动。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是隐逸的生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变化的淡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堂:象征隐逸生活,代表一种逍遥自在的理想。
- 竹笕:竹子象征高洁,笕声象征自然的和谐。
- 泉:象征生命与灵动,表达自然的美好。
- 古寺:象征历史与文化,体现时间流逝后的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草堂人去”指的是?
A. 人们离开草堂
B. 客人到来
C. 草堂被荒废
D. 陆子回归 -
诗中提到的“竹笕”象征什么?
A. 财富
B. 自然和谐
C. 人际交往
D. 时间流逝 -
诗人对陆务观的态度是?
A. 赞美
B. 批评
C. 忽视
D. 嫉妒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的诗作,描写山中生活与自然的和谐美。
- 《渔舟唱晚》:张志和的作品,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然。
诗词对比:
- 《闲情偶寄》(张岱):同样表现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但侧重于心境的细腻感受。
- 《月夜忆舍弟》(杜甫):虽主题不同,但同样表达了对人事无常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诗词基本知识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