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湘水》

时间: 2025-01-25 22:55:48

悠悠寒日傍城闉,风蹙微波作细鳞。

莫怪此江清见底,屈平曾向此投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渡湘水 张嵲 〔宋代〕 悠悠寒日傍城闉,风蹙微波作细鳞。莫怪此江清见底,屈平曾向此投身。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悠长的寒日斜照在城墙的一角,风轻轻吹动水面,形成细小的波纹。不要惊讶这条江水清澈见底,因为屈原曾经在这里投身。

注释: 字词注释:

  • 悠悠:形容时间漫长或心情悠闲。
  • 寒日:寒冷的太阳。
  • 城闉:城墙的角落。
  • 风蹙微波:风轻轻吹动水面,形成细小的波纹。
  • 细鳞:比喻细小的波纹。
  • 莫怪:不要惊讶。
  • 清见底:清澈见底。
  • 屈平: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因政治失意投汨罗江自尽。

典故解析:

  • 屈平投身:指屈原因政治失意和国家的衰败,最终选择在汨罗江投江自尽的悲壮故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渡过湘江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江水清澈的描写,引出屈原投江的典故,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感慨和对清澈江水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湘江的清澈和屈原的悲剧。首句“悠悠寒日傍城闉”,通过“悠悠”和“寒日”两个词,营造出一种悠长而寒冷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次句“风蹙微波作细鳞”,用“风蹙”和“细鳞”两个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江面微波的细腻。末句“莫怪此江清见底,屈平曾向此投身”,巧妙地将江水的清澈与屈原的悲剧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深刻感慨和对清澈江水的赞美。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是一首优秀的宋代诗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悠悠寒日傍城闉”,通过“悠悠”形容寒日,营造出一种悠长而寒冷的氛围,同时“傍城闉”指寒日斜照在城墙的一角,增添了一种孤寂感。
  • 次句“风蹙微波作细鳞”,用“风蹙”形容风轻轻吹动水面,形成细小的波纹,“细鳞”比喻波纹,形象生动。
  • 末句“莫怪此江清见底,屈平曾向此投身”,通过“莫怪”引出江水清澈的原因,即屈原曾在此投身,将江水的清澈与屈原的悲剧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深刻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风蹙微波作细鳞”中的“细鳞”比喻波纹,形象生动。
  • 典故:如“屈平曾向此投身”引用屈原投江的典故,增添了诗歌的历史深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湘江清澈的描写,引出屈原投江的典故,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感慨和对清澈江水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日:寒冷的太阳,营造出一种悠长而寒冷的氛围。
  • 城闉:城墙的角落,增添了一种孤寂感。
  • 微波:细小的波纹,形象生动。
  • 细鳞:比喻波纹,形象生动。
  • 清见底:清澈见底,表达了对清澈江水的赞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风蹙微波作细鳞”中的“细鳞”比喻什么? A. 鱼鳞 B. 波纹 C. 水草
  2. 诗中提到的“屈平”是指谁? A. 屈原 B. 屈大均 C. 屈复
  3. 诗的末句“莫怪此江清见底”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惊讶 B. 赞美 C. 感慨

答案: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屈原的《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忧虑。
  • 杜甫的《登高》: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张嵲的《渡湘水》与屈原的《离骚》:两者都涉及屈原的悲剧,但《渡湘水》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悲剧的感慨,而《离骚》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楚辞》:收录了屈原的作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