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五首 其三 仿六一把酒花前之作》

时间: 2025-01-27 03:51:20

把酒东篱欲问他。

秋来底事著愁魔。

北地晴天尘不起。

千里。

一轮明月澹银河。

君道春光容易老。

烦恼。

送春无计奈春何。

寒雨一场霜霰至。

憔悴。

请君起看有秋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把酒东篱欲问他。秋来底事著愁魔。
北地晴天尘不起。千里。一轮明月澹银河。
君道春光容易老。烦恼。送春无计奈春何。
寒雨一场霜霰至。憔悴。请君起看有秋么。

白话文翻译:

我举杯在东篱前,想要问问那位友人。
秋天来临,为什么心中总是充满忧愁?
北方的晴天尘土不飞扬,千里之外,一轮明月淡映在银河上。
你说春光容易老去,我却无计可施,只能送走春天,面对无奈的春天。
寒雨一场,霜雪也随之而至,我已憔悴不堪。请你起身看看,是否还有秋天的景色?

注释:

  • 东篱:指的是东边的篱笆,隐喻隐居的生活。
  • 愁魔:愁苦的魔影,形容内心的忧愁。
  • 北地:指北方,天气晴朗时尘土不飞扬,象征宁静。
  • 银河:天上星河,象征广阔和遥远。
  • 春光:春天的美好时光。
  • 无计:无计可施,形容无能为力。
  • 霜霰:寒冷的雨雪,象征季节的变迁。
  • 憔悴:形容因忧愁或疲惫而显得消瘦。

典故解析:

  • 东篱把酒:出自陶渊明的诗句,意指田园隐居生活的闲适。
  • 明月澹银河:借用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表达夜晚的宁静及秋天的清冷。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顾随(1898-1988),字肃之,号寒山,近现代著名文人,擅长诗词和散文。其作品多探讨人生哲理,情感深邃。
  •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20世纪,正值社会动荡时期,顾随借诗表达对人生、季节变迁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诗歌鉴赏:

《定风波五首 其三 仿六一把酒花前之作》是顾随对陶渊明诗风的致敬,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诗中通过酒、秋、月、春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开头“把酒东篱欲问他”,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渴望倾诉的心情,接着提到“秋来底事著愁魔”,将秋天的美景与内心的烦恼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北地晴天尘不起,千里一轮明月澹银河”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秋夜,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宁静与孤寂。后半部分“君道春光容易老”则是对春天短暂的惋惜,进一步深化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一句“请君起看有秋么”,则是对友人的邀请,既是寻求共鸣,也是希望能够在秋天的美景中找到一丝安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将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的反思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哲理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把酒东篱欲问他:诗人置身于东篱,举杯问友,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2. 秋来底事著愁魔:秋天来临,心中却充满忧愁,表达内心的矛盾。
  3. 北地晴天尘不起:描绘北方晴朗的天气,象征宁静的环境。
  4. 千里一轮明月澹银河:空旷的夜空中,明月淡淡映照银河,传达出孤独的美感。
  5. 君道春光容易老:朋友提及春天的短暂,诗人对此感到无奈。
  6. 烦恼送春无计奈春何:春天走了,烦恼依旧,无计可施。
  7. 寒雨一场霜霰至:寒冷的雨雪降临,象征着季节的变迁。
  8. 憔悴请君起看有秋么:诗人因烦恼而憔悴,邀请朋友一起欣赏秋天的美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天的忧愁比作“愁魔”,生动形象。
  • 对仗:全诗各句之间有着严谨的对仗,使得语言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友情与抒怀。
  • 东篱:象征隐居生活的宁静。
  • :象征生命的成熟与忧愁。
  • 明月:象征纯洁与孤寂。
  • :象征青春与美好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篱”指的是哪里?

    • A. 北方的地方
    • B. 一种酒
    • C. 东边的篱笆
  2. 诗人为什么在秋天感到忧愁?

    • A. 因为春天已经过去
    • B. 因为天气很冷
    • C. 因为他没有朋友
  3. “寒雨一场霜霰至”中的“霜霰”指的是什么天气现象?

    • A. 春天的阳光
    • B. 冬天的寒冷雨雪
    • C. 秋天的微风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展现隐居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对孤独与友谊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顾随与陶渊明的诗作均表达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顾随更多地表现出时代的忧虑与内心的挣扎,而陶渊明则更偏向于逍遥自在的隐士生活。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陶渊明研究》
  • 《顾随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