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寿外姑)》
时间: 2025-02-04 15:46: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细数元正隔两朝。眼看杨柳又新条。岁寒独有江梅耐,曾伴瑶池下绛霄。香篆袅,烛花烧。团栾喜气沸欢谣。慈祥自是长生乐,不用春醪飶与椒。
白话文翻译:
细细数来,元宵节已经隔过了两个朝代。眼看着杨柳又长出了新枝条。在严寒的冬天,只有江梅经受得住寒冷,曾经伴随我在瑶池下的绛霄树下。香炉的烟雾袅袅升起,烛光在花间闪烁。团圆的喜气如沸水般欢腾,慈祥的笑容自是长生的乐趣,不必依赖春天的美酒和椒盐。
注释:
- 元正:指农历正月元宵节。
- 杨柳:象征春天的到来。
- 江梅:在严寒中盛开的梅花,象征坚韧和高洁。
- 瑶池:传说中西王母的仙境,代表美好和神秘。
- 香篆:香炉中的香火,袅袅升起的烟雾。
- 长生乐:长寿的快乐,寓意健康与长寿。
- 春醪:春天的美酒,象征欢庆。
典故解析:
- 瑶池:古代传说中西王母居住之地,是一个美丽的仙境。
- 江梅:象征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精神。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廖行之,宋代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作品多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创作背景:诗作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节日习俗密切相关,元宵佳节是团圆的象征,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生命、亲情和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寿外姑)》以元宵节为背景,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人们团圆的喜悦。诗中开头两句“细数元正隔两朝”引人入胜,仿佛在提醒人们时间的流逝和节日的到来,表现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接下来的“眼看杨柳又新条”,则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象征着生命的重生与希望,为整首诗增添了生机。
“岁寒独有江梅耐”这一句特别突出江梅的坚韧,传达出一种孤独而高洁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整首诗通过对节日气氛、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亲情团聚的珍视,情感真挚而深厚。
最后一句“不用春醪飶与椒”更是点睛之笔,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诗人无需依赖外在的欢庆和美酒,内心的喜悦已然足够。这种对简单幸福的追求,反映了诗人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细数元正隔两朝”:通过时间的流逝,感慨岁月的无情。
- “眼看杨柳又新条”:春天来临,生命的复苏。
- “岁寒独有江梅耐”:坚贞不屈的精神,象征着品格的高尚。
- “曾伴瑶池下绛霄”:美好的回忆与理想的追求。
- “香篆袅,烛花烧”:描绘节日的氛围,带出一种温暖的感觉。
- “团栾喜气沸欢谣”:团圆的喜悦,欢歌笑语。
- “慈祥自是长生乐”:长寿与幸福的真谛。
- “不用春醪飶与椒”:内心的快乐与满足,不依赖于外物。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香篆袅,烛花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结合,深化主题。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节日气氛和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团圆的珍视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杨柳:象征春天与生命的复苏。
- 江梅:象征坚韧与高洁的人格。
- 瑶池:代表理想与美好的追求。
- 香篆与烛花:体现节日的气氛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细数元正隔两朝”中“元正”指的是哪个节日? A. 春节
B. 元宵节
C. 清明节
D. 端午节 -
“岁寒独有江梅耐”中“江梅”象征的是什么?
A. 春天的来临
B. 坚韧不拔的精神
C. 快乐的团聚
D. 美好的回忆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廖行之的作品更强调团圆与节日气氛,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个人的孤独与豪情。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廖行之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