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理学不远复,躬行毋自欺。
志虽千万往,材仅二三施。
花竹觥筹密,云山步屐迟。
眇然人物裹,公竟止於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理学的理念并不遥远,关键在于自身的实践和真实。虽然志向可以很高远,但实际才能和施展的机会却有限。诗中描绘了繁华的场景,酒杯满溢,然而身处于如云山般的环境中,行走却显得缓慢而迟疑。最后,诗人感叹自己在世间的经历,最终也不过如此。
注释:
- 理学:宋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理智。
- 躬行:亲自实践,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 志:志向、理想。
- 材:才能、才干。
- 花竹:指盛宴的景象,花和酒筵。
- 觥筹:酒杯和筵席的代称。
- 眇然:渺小,微不足道的样子。
- 公:指诗人自己,或是泛指人。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涉及的理学思想源自于宋代的哲学背景,尤其是程朱理学。该思想提倡内省与修身,强调自我反省与实践的结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字伯庸,号白云,宋代的诗人、理学家,以其理学思想和诗文而闻名。他的作品多关注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创作背景:
在宋代,理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洪咨夔的诗作反映了这一思想的内涵,强调个人的内修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试图引导人们追求真实的自我与理想。
诗歌鉴赏:
《奚左藏挽诗二首》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自省。开篇提到“理学不远复”,表明诗人对理学的认同和追求,认为理学的真谛并不遥远,关键在于个人的实践。接着,诗人反思志向与才能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尽管有广阔的志向,但实际展现的才华却是有限的,这种矛盾引发了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中的“花竹觥筹密,云山步屐迟”描绘了繁华与宁静并存的场景,繁华的宴席与缓慢的步伐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最后一句“公竟止於斯”,则是对人生的总结,表达了对自身经历的无奈与接受,体现了理学所倡导的内省与自我反思。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理智与情感的结合,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理学不远复:理学的真理并不遥远。
- 躬行毋自欺:要亲自实践,不能欺骗自己。
- 志虽千万往:即使志向可以高远。
- 材仅二三施:但才能的施展却是有限的。
- 花竹觥筹密:繁华的宴席,酒杯满满。
- 云山步屐迟:在如云山般的环境中,行走却显得缓慢。
- 眇然人物裹:在世间的人生显得渺小。
- 公竟止於斯:最终也不过如此,感叹人生的局限。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花竹觥筹密,云山步屐迟”。
- 比喻:通过对宴席和云山的描写,隐喻人生的繁华与内心的孤独。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个人理想与现实才能之间的矛盾,强调实践与自省的重要性,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 理学:象征着道德与理智的追求。
- 花竹觥筹:象征繁华的场景,反映出一种表面繁荣的虚幻。
- 云山:象征着宁静与高远的境界,表现出与世俗的对比。
- 步屐:象征个人的行进与人生的步伐,反映出缓慢而沉重的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奚左藏挽诗二首》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观? A. 人生充满希望
B. 人生充满无奈
C. 人生一帆风顺
D. 人生没有意义 -
诗中提到的“理学”主要指什么? A. 一种文学风格
B. 一种哲学思想
C. 一种宗教信仰
D. 一种政治理论 -
“志虽千万往,材仅二三施”表达了什么? A. 志向与才能不成比例
B. 志向和才能相等
C. 志向不重要
D. 才能不重要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强调自然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比较洪咨夔的《奚左藏挽诗二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涉及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但洪的诗更强调个人的理学修养,而王维则侧重于自然的恬静与内心的安宁。
参考资料:
- 《宋诗选读》
- 《理学与宋代文化》
- 《洪咨夔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