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节出谒回二绝》

时间: 2025-01-27 03:34:27

一脉阳从地底回,人情物意便春台。

鲜衣稚子面红醉,知向外家参节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脉阳从地底回,人情物意便春台。鲜衣稚子面红醉,知向外家参节来。

白话文翻译

一缕阳光从地底升起,人们的情感和物质都变得如春天般温暖。穿着华丽衣服的小孩脸上红光满面,显然是知道要去外家庆祝节日来了。

注释

  • 一脉阳:指一缕阳光,象征春天的到来。
  • 地底回:指阳光从地下升起,象征万物复苏。
  • 人情物意:指人们的情感和物品的气氛。
  • 鲜衣稚子:形容穿着鲜艳衣服的孩子。
  • 面红醉:形容孩子的脸因喜悦而红润,似醉似醉。
  • 外家参节:指去外家参加节日庆祝活动。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参节”指的是参与节日的庆祝,反映了传统中国社会中家庭和社交活动的重要性。节日常常是人们团聚和欢庆的时刻,诗中通过描写孩子的欢乐,表达了对节日的期待和生活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字子韵,号尚书,出身于书香门第,才华横溢,诗风清新高远。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风貌,风格兼具豪放和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春日,正值节庆之时,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气息和节日的欢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家庭团聚的向往。

诗歌鉴赏

《至节出谒回二绝》是一首描写春日与节日气氛的诗作,诗中通过自然景色和人情变化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开头一句“一脉阳从地底回”,用阳光的升起象征春天的到来,生动而形象,传递出温暖与希望。接着“人情物意便春台”一句,描绘了人们因春天而生的喜悦情绪,使得整个社会仿佛都被春光所感染,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然后,诗人转向节日的场景,用“鲜衣稚子面红醉”描绘一群孩子们欢快的形象,鲜艳的衣裳和红润的面庞,生动表现出节日带来的欢愉。最后一句“知向外家参节来”,则暗示了节日的热闹与人们的聚会,强调了家庭和社交关系的温暖,给人以强烈的归属感。

整首诗在描写春天和节日气氛的同时,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的关注,展现了浓厚的生活情趣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脉阳从地底回:指阳光从地下升起,寓意春天的来临。
  2. 人情物意便春台:人们的情感和物品因春天而变得温暖和欢快。
  3. 鲜衣稚子面红醉:穿着华丽衣服的小孩因为欢乐而面色红润。
  4. 知向外家参节来:小孩们知道要去外家参加节日的庆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阳光比作春天的象征,表现自然的生机。
  • 对仗:如“鲜衣稚子”与“面红醉”,形成了音韵和谐的对称。
  • 拟人:将人情物意赋予春天的特性,使其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描绘春天的气息与节日的欢乐,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家庭团聚的温暖情感。诗人通过孩子们的欢愉,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阳光:象征希望与生命。
  • 春台:象征春天的温暖与生机。
  • 鲜衣稚子:代表纯真与欢乐的童年。
  • 节日:象征家庭团聚与人际交往的美好时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失落 B. 欢乐 C. 哀伤

  2. 诗中提到的小孩是如何形容的? A. 穿着普通的衣服 B. 面色红润,穿着华丽的衣服 C. 不高兴

  3. 诗人通过什么自然现象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A. 雨水 B. 风 C. 阳光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写春天,但更侧重于社会动荡下的思乡之情。
  •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理想中的田园生活,突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诗词相关解读书籍
  • 历史背景与文化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