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剡山(一作赵嘏诗)》
时间: 2025-01-26 03:14: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发剡山(一作赵嘏诗)
作者: 薛逢 〔唐代〕
正怀何谢俯长流,更览馀封识嵊州。
树色老依官舍晚,溪声凉傍客衣秋。
南岩气爽横郛郭,天姥云晴拂寺楼。
日暮不堪还上马,蓼花风起路悠悠。
白话文翻译:
早晨出发去剡山,心中怎能不感慨?
再次观赏这片余韵,认得了嵊州的美景。
树影在暮色中依偎着官舍,溪水声在秋风中轻拂着旅客的衣裳。
南边的山岩气候宜人,环绕着城郭,
天姥山的云层在晴空下轻轻拂过寺庙的楼阁。
黄昏时分不忍再骑马,蓼花在风中摇曳,路途悠长。
注释:
- 何谢:何必谢恩,表达心中感慨。
- 俯长流:俯视长河流淌,形容景色的壮丽。
- 嵊州:今浙江绍兴,风景名胜地。
- 树色老依官舍晚:晚霞映衬树木,给官舍增添了老练的气息。
- 溪声凉傍客衣秋:溪水声清凉,伴着秋风,给旅客的衣裳增添了凉意。
- 南岩气爽:南边的山岩空气清新。
- 天姥云晴:天姥山的云朵在晴天中飘浮。
- 日暮不堪还上马:黄昏时分不忍心再上马离去。
- 蓼花风起:蓼花在微风中摇曳生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薛逢,唐代诗人,生平多游历,作品多描写山水风景与人情。其诗以清新脱俗著称,注重自然景色的描写。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背景或与作者的旅行有关,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归途的留恋。
诗歌鉴赏:
《早发剡山》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诗的开头以“正怀何谢”引入,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似乎是对生命的感慨与反思。接下来的描写则逐渐深入,诗人通过对树木、溪水、山岩、云层等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诗中“树色老依官舍晚”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宁静与安详,而“溪声凉傍客衣秋”则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清凉与诗人心境的平和。在描写南岩的气爽和天姥的云晴时,诗人展示了山水之间的美好,仿佛让人感受到那份清新与洒脱。
最后两句“日暮不堪还上马,蓼花风起路悠悠”,不仅表现出诗人对归途的留恋,也通过“蓼花”这一意象,传达出一种自然与生命的交融。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写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正怀何谢俯长流:诗人感慨自然之美,不觉俯视长河,心中充满谢意。
- 更览馀封识嵊州:再次观赏这片美景,认出了嵊州的地理特征。
- 树色老依官舍晚:晚霞下的树木依偎着官舍,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 溪声凉傍客衣秋:溪水声音在凉风中轻拂着旅客的衣裳,增添了秋天的清凉。
- 南岩气爽横郛郭:南边的山岩空气清新,环绕着城市的城墙。
- 天姥云晴拂寺楼:天姥山的云彩在晴空下轻轻拂过寺庙的楼阁。
- 日暮不堪还上马:黄昏时分不忍再骑马离去,表达了对离开的不舍。
- 蓼花风起路悠悠:蓼花在微风中摇曳,路途显得悠长而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树色与官舍的依偎,表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 拟人:溪水的声音似乎在和旅客对话,增添了情感色彩。
- 对仗:如“南岩气爽”与“天姥云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归途的留恋,同时蕴含着对人生旅途的思考,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的崇尚与对生活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树色:象征着生命的长久与岁月的流逝。
- 溪声:代表自然的声音,传递出宁静与清凉。
- 南岩:象征着人们向往的理想境地。
- 天姥:代表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蓼花:象征着生命的柔美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对自然的感激?
- A. 直接说出
- B. 通过景物描写
- C. 通过人物对话
-
“日暮不堪还上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期待归家
- B. 对归途的不舍
- C. 对旅途的厌倦
-
“溪声凉傍客衣秋”中的“凉”字用来形容什么?
- A. 秋天的气候
- B. 旅客的心情
- C. 树木的颜色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同样描绘了清晨的自然景色,但更多地强调了旅途的迅速与壮丽,而薛逢的诗则更为细腻,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体悟与细腻的情感。两首诗在意境上虽各有千秋,但均展示了唐代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