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东园晓思》
时间: 2025-01-11 11:00: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剑外春馀日更长,
东园留醉乐高张。
松杉露滴无情泪,
桃杏风飘不语香。
莺恋叶深啼绿树,
燕窥巢稳坐雕梁。
也知留滞年华晚,
争那樽前乐未央。
白话文翻译:
在剑门以外,春光正好,白昼越来越长;东园中,我醉意朦胧,欢乐在此高歌畅饮。松树和杉树上,露水滴落,似乎在无情地流泪;桃树和杏树的花瓣随风飘散,却静默无语,散发着芬芳。黄莺在深绿的树叶中欢唱,燕子静静地在雕梁上窥视它的巢。虽知时光已晚,我却在酒樽前不愿停下欢乐的脚步。
注释:
- 剑外:指的是剑门关以外的地方,象征远离纷扰的环境。
- 春馀:春天的余晖,表示春天即将结束。
- 留醉:指停留在醉酒的状态中。
- 无情泪:形容松杉树上的露水,仿佛在流泪。
- 风飘不语香:风中桃杏花瓣飘零,散发香气,却没有言语。
- 莺恋叶深:黄莺喜爱繁茂的叶子。
- 窥巢稳坐:燕子在巢边谨慎观察,形态安稳。
- 留滞:停留不前,形容时间的流逝。
- 乐未央:欢乐仍未结束,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逢(约770年-840年),字仲明,号青山,唐代诗人,生于河南,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见长,风格清新脱俗,常融入对生活的哲思。
创作背景:
《春晚东园晓思》创作于春天的黄昏,正值春天即将结束的时节。诗人在东园中,借助自然景色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留恋。诗中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同时又流露出对未来的思索。
诗歌鉴赏:
《春晚东园晓思》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诗作,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春天的美景与个人的情感巧妙结合。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春日的延长与醉意的愉悦,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情感逐渐变得复杂,尤其是“松杉露滴无情泪”一句,既有对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也渗透出一丝哀伤,仿佛在诉说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接下来的描写中,莺鸟的鸣唱与燕子的安逸,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盎然,但这些景象也与诗人的内心感受形成了对照。最后,诗人意识到年华已晚,尽管如此,他依然选择在酒樽前享受当下的欢乐,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诗作更具深度,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十分丰富,春天的花香、鸟鸣与树木的露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而在这幅画卷的背后,诗人又融入了对人生、时间的深刻思考,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春天的赞美,更是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剑外春馀日更长: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象征着希望和生命的延续。
- 东园留醉乐高张:表达诗人沉醉于春日的欢乐,突出其愉悦的心情。
- 松杉露滴无情泪:用拟人手法,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惋惜。
- 桃杏风飘不语香:桃杏花瓣随风飘散,虽不言语,却传达了春的气息。
- 莺恋叶深啼绿树:通过黄莺的鸣唱,表现春天的生机。
- 燕窥巢稳坐雕梁:燕子在巢边守护,象征安定和幸福的生活。
- 也知留滞年华晚:意识到时光的流逝,隐含对生命的感慨。
- 争那樽前乐未央:在酒樽前尽情享乐,表达对当下生活的珍惜和享受。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松杉露滴无情泪”,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句式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隐喻人生的短暂与珍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与个人情感,表达了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诗人在享受美好瞬间的同时,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的珍惜与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松杉:坚韧与长青,象征着永恒与不变。
- 桃杏:美丽与芬芳,代表着短暂与脆弱。
- 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燕:安宁与家庭,象征着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剑外春馀日更长”中的“剑外”指的是哪里? A. 剑门以外
B. 剑门以内
C. 剑门所在城市
D. 剑门的山脉 -
诗中提到的“莺恋叶深”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热爱
B. 对树叶的依赖
C. 对黄莺的怜惜
D. 对生命的迷茫 -
“争那樽前乐未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对未来的担忧
B. 对快乐的珍惜
C. 对生活的无奈
D. 对时间的惋惜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春夜喜雨》 - 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晓》与《春晚东园晓思》都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但前者更侧重于春天的清晨气息,而后者则是在春天的黄昏,反映出时间的流逝和对生命的思考。
- 《春夜喜雨》通过雨水描绘春天的生机,展现了自然的恩赐,而《春晚东园晓思》则更关注个人情感与自然的互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唐诗选》 - 余光中编
以上内容对《春晚东园晓思》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与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