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日午桥石濑中得双鳜鱼》

时间: 2025-01-26 00:32:01

修禊洛之滨,湍流得素鳞。

多凭折腰吏,来作食鱼人。

水发黏篙绿,溪毛映渚春。

风沙暂时远,紫线忆江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修禊洛之滨,湍流得素鳞。
多凭折腰吏,来作食鱼人。
水发黏篙绿,溪毛映渚春。
风沙暂时远,紫线忆江蓴。

白话文翻译:

在洛水边举行修禊活动,河流湍急中捕获了洁白的鳜鱼。
多是那些低头弯腰的官吏,成了捕鱼的人。
水面上泛着绿色的粘腻,溪边的春光映衬着水草的毛。
风沙暂时远离,紫色的水草让我回忆起江中的蓴菜。

注释:

字词注释:

  • 修禊:古代的一种祈福活动,通常在春天进行。
  • 洛之滨:指洛水的岸边。
  • 素鳞:指白色的鱼鳞,特指鳜鱼。
  • 折腰吏:指弯腰捕鱼的官吏。
  • 水发黏篙绿:形容水面粘腻,颜色呈绿色。
  • 溪毛:指溪水中的水草。
  • 紫线:指紫色的水草。
  • 江蓴:一种水生植物,常用于食用。

典故解析:
“修禊”源于古代的传统节日,意在祈求平安与健康。诗中提到的“江蓴”则是古代文人常以其作为春天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宗臣,号东皋,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的景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上巳节,正值春天,诗人在洛水边进行修禊活动时,捕得双鳜鱼,记录了这一惬意的场景,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修禊活动为背景,描绘了春天洛水边的美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首句“修禊洛之滨”便将场景设定在春日的洛水边,带有浓厚的节日气氛。接下来的“湍流得素鳞”则通过捕获鳜鱼,表现了春水丰盈,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

诗中提到的“多凭折腰吏”,既描绘出官吏们的形象,也反映了他们在春日里享受自然的情景,似乎在暗示官吏的生活虽忙碌,却也有闲适的一面。接下来的“水发黏篙绿”与“溪毛映渚春”让人感受到水的清澈与春的生机,诗人用细腻的描写让自然景色鲜活起来。

最后两句“风沙暂时远,紫线忆江蓴”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思考与回忆,似乎在说尽管一切都那么美好,但总有些东西让人惆怅。整首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也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修禊洛之滨:在洛水边举行修禊的活动,营造出春日欢庆的气氛。
  2. 湍流得素鳞:在急流中捕获了洁白的鳜鱼,象征着丰盈和收获。
  3. 多凭折腰吏:描写弯腰捕鱼的官吏,表现出他们的勤勉和对自然的亲近。
  4. 水发黏篙绿:水面粘腻而泛绿,体现出春水的生机。
  5. 溪毛映渚春:溪水中的水草映衬着春光,形成美丽的春景。
  6. 风沙暂时远:风沙暂时远离,预示着宁静的环境。
  7. 紫线忆江蓴:紫色的水草让人回忆起江中的蓴菜,表达对自然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紫线”比喻水草的色彩,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水草“映渚春”,让自然景物具有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诗句之间有良好的音韵和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往的思考和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鳜鱼:象征着丰收与美好的生活。
  • 春水:代表生机与希望。
  • 紫线:象征着春天的色彩与生机。
  • 江蓴:代表了对自然的思念与人文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修禊”指的是什么活动?
    A. 祭祀活动
    B. 祈福活动
    C. 捕鱼活动
    D. 农耕活动

  2. 诗中提到的“素鳞”指的是什么鱼?
    A. 鲑鱼
    B. 鳜鱼
    C. 鲈鱼
    D. 鳗鱼

  3. “水发黏篙绿”中的“黏”字形容了什么?
    A. 水的颜色
    B. 水的粘稠
    C. 水的温度
    D. 水的深度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王维的山水诗,二者均描绘自然景色,但梅尧臣更注重人与自然的互动,而王维则强调自然的宁静和孤独。王维的诗中常有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而梅尧臣则更多展现生活的乐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