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乾明院碧藓亭
馀喘不苟尽,顺俗来饭僧。
东岭有上方,脩竹蔽觚棱。
下有苍石案,旁挂孤蔓藤。
系累向尘世,更住殊未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碧藓亭的感受与思考。诗中提到,自己虽然喘息尚存,却不想过于追求完美,只是随顺世俗来喂养僧侣。东边的山岭上有清幽的地方,修长的竹子遮蔽了亭子的角落。亭子下有一块苍老的石案,旁边挂着孤独的藤蔓。作者感受到自己被世俗所牵累,虽然想要超脱,却又难以做到。
注释:
- 馀喘:指余下的气喘,暗示作者的身体状况。
- 不苟尽:不追求尽善尽美,表示一种洒脱态度。
- 顺俗:顺从社会的风俗,指作者不愿意过于拘泥于理想。
- 饭僧:为僧侣提供食物,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关怀。
- 东岭:指东边的山岭,营造出宁静的环境。
- 脩竹:高大修长的竹子,象征清雅与高洁。
- 苍石案:古老的石桌,象征岁月的沉淀。
- 孤蔓藤:孤独的藤蔓,表现出一种孤寂的情感。
- 系累:被世俗所牵累,反映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挣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宗尧,号松溪,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登乾明院碧藓亭》创作于梅尧臣晚年,正值他对人生的思考与反省阶段。诗中反映了他对世俗的感悟与对超脱的向往,体现了他在世俗生活中的挣扎与内心的矛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在碧藓亭的思考与感受。首先,诗中通过“馀喘不苟尽”开篇,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洒脱态度,作者并不追求完美,而是选择顺应世俗。这种态度反映了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多重磨练后,对生命的领悟。
接着,通过“东岭有上方,脩竹蔽觚棱”,描绘了一个恬静的环境,竹子高耸,给人一种清雅的感觉。这种自然的元素不仅让人放松,也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宁静的背景。而“下有苍石案,旁挂孤蔓藤”则进一步引发读者对时间流逝的思考,苍老的石案和孤独的藤蔓,象征着岁月的沉淀与孤独的心境。
最后一句“系累向尘世,更住殊未能”,表明了作者对尘世的无奈,尽管渴望超脱,却始终难以实现。这种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与诗意,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馀喘不苟尽:表明作者虽有气喘,却不追求完美,显示一种豁达态度。
- 顺俗来饭僧:说明作者顺应世俗,体现出对社会的理解与包容。
- 东岭有上方:描绘自然环境,营造出一种静谧感。
- 脩竹蔽觚棱:竹子象征高洁,遮蔽亭子的边角,强调环境的清雅。
- 下有苍石案:古老的石桌象征着历史与记忆。
- 旁挂孤蔓藤:孤独的藤蔓暗示着孤寂的情感。
- 系累向尘世:表达对世俗生活的牵挂与无奈。
- 更住殊未能:渴望超脱,但现实的束缚使其难以实现。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寄托内心的情感。
- 对仗:如“饭僧”和“顺俗”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苍石案和孤蔓藤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心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对超脱理想的渴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宁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藓亭: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清幽。
- 苍石案:代表着历史的沉淀与时间的流逝。
- 孤蔓藤:象征着孤独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顺俗来饭僧”意为: A. 追求完美
B. 顺应世俗
C. 反对世俗
D. 离开尘世 -
“下有苍石案”中的“苍石案”象征: A. 年轻
B. 历史与沉淀
C. 繁华
D. 急躁 -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快乐
B. 无奈与孤独
C. 愤怒
D. 忧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枫桥夜泊》 - 张继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 - 杜甫: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但更加强调忧国忧民的情怀。
- 《月夜忆舍弟》 - 杜甫:通过自然景物展现内心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梅尧臣诗全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诗词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