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时间: 2025-01-11 06:06:25

踏碎九街月,乘醉出京华。

半生湖海,谁念今日老还家。

独把瓦盆盛酒,自与渔樵分席,说伊政声佳。

竹马望尘去,倦客亦随车。

听熏风,清晓角,韵梅花。

人家十万,说尽炎热与咨嗟。

只恐棠阴未满,已有枫宸趣召,归路不容遮。

回首江边柳,空著旧栖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碎九街月,乘醉出京华。半生湖海,谁念今日老还家。独把瓦盆盛酒,自与渔樵分席,说伊政声佳。竹马望尘去,倦客亦随车。听熏风,清晓角,韵梅花。人家十万,说尽炎热与咨嗟。只恐棠阴未满,已有枫宸趣召,归路不容遮。回首江边柳,空著旧栖鸦。

白话文翻译:

我踏碎了九条街道上的月光,带着醉意离开了繁华的京城。半生漂泊在江湖海岛,谁会想到我今天老了还要回家。独自拿着瓦盆盛酒,自己与渔夫樵夫分席而坐,谈论着你的政绩声誉很好。那些骑竹马的孩子望着尘土远去,我这个疲惫的旅人也随着车子离开。听着和煦的风声,清晨的号角,以及梅花的风韵。这里有十万户人家,他们说尽了炎热和叹息。只怕我的政绩还未满,就已经有人急切地召唤我,回家的路不容阻挡。回首望向江边的柳树,那里空留着旧时的乌鸦。

注释:

  • 踏碎九街月:形容夜晚的街道被月光照亮,诗人带着醉意离开。
  • 乘醉出京华:乘着醉意离开繁华的京城。
  • 半生湖海:指诗人半生漂泊在外。
  • 谁念今日老还家:谁会想到我今天老了还要回家。
  • 独把瓦盆盛酒:独自拿着简陋的瓦盆盛酒。
  • 自与渔樵分席:自己与渔夫樵夫分席而坐,指与平民百姓交往。
  • 说伊政声佳:谈论着你的政绩声誉很好。
  • 竹马望尘去:指孩子们望着尘土远去,比喻诗人离开。
  • 倦客亦随车:疲惫的旅人也随着车子离开。
  • 听熏风,清晓角,韵梅花:听着和煦的风声,清晨的号角,以及梅花的风韵。
  • 人家十万:指有十万户人家。
  • 说尽炎热与咨嗟:他们说尽了炎热和叹息。
  • 只恐棠阴未满:只怕我的政绩还未满。
  • 已有枫宸趣召:已经有急切地召唤我。
  • 归路不容遮:回家的路不容阻挡。
  • 回首江边柳,空著旧栖鸦:回首望向江边的柳树,那里空留着旧时的乌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炎正(1145—?),字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杨万里之族弟。庆元二年(1196)年五十二始登第,受知于京镗,为宁县簿。六年(1200),除架阁指挥,寻罢官。嘉定三年(1210)于大理司直任上以臣僚论劾,诏与在外差遣,知藤州。嘉定六年(1213)又被劾,改知琼州,官至安抚使。杨炎正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

创作背景: 这首《水调歌头》是杨炎正在离开京城时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半生漂泊的感慨和对归家的渴望。诗中通过与渔樵的交往和对政绩的谈论,展现了诗人对平民生活的亲近和对政治生涯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水调歌头》以诗人离开京城的场景为背景,通过对月夜、醉意、漂泊和归家的描绘,表达了深沉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中“踏碎九街月,乘醉出京华”一句,以豪放的笔触勾勒出诗人带着醉意离开繁华京城的形象,展现了他的不羁和超脱。而“半生湖海,谁念今日老还家”则透露出对过往漂泊生涯的回顾和对归家的渴望,情感深沉。诗中的“独把瓦盆盛酒,自与渔樵分席”和“说伊政声佳”等句,通过对平民生活的描绘和对政绩的谈论,展现了诗人对平民生活的亲近和对政治生涯的反思,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和政治理想。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宋代词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踏碎九街月,乘醉出京华”:诗人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带着醉意离开京城的场景,月光下的街道被他“踏碎”,形象生动。
  2. “半生湖海,谁念今日老还家”:诗人回顾了自己半生的漂泊生涯,感慨时光流逝,自己已经老去,但仍有人关心他归家。
  3. “独把瓦盆盛酒,自与渔樵分席”:诗人独自饮酒,与渔夫樵夫分席而坐,展现了他的平民情怀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4. “说伊政声佳”:诗人谈论着自己的政绩,表达了对政治生涯的反思和对政绩的自豪。
  5. “竹马望尘去,倦客亦随车”:孩子们望着尘土远去,诗人这个疲惫的旅人也随着车子离开,形象地描绘了离别的场景。
  6. “听熏风,清晓角,韵梅花”:诗人听着和煦的风声,清晨的号角,以及梅花的风韵,感受着自然的美好。
  7. “人家十万,说尽炎热与咨嗟”:诗人描述了十万户人家的生活,他们说尽了炎热和叹息,展现了社会的现实。
  8. “只恐棠阴未满,已有枫宸趣召”:诗人担心自己的政绩还未满,就已经有人急切地召唤他,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
  9. “归路不容遮”:诗人坚定地表示,回家的路不容阻挡,表达了对归家的渴望和决心。
  10. “回首江边柳,空著旧栖鸦”:诗人回首望向江边的柳树,那里空留着旧时的乌鸦,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踏碎九街月”中的“踏碎”,形象地比喻了诗人离开京城的豪放姿态。
  • 拟人:如“竹马望尘去”中的“望尘去”,赋予了孩子们以人的情感和动作。
  • 对仗:如“踏碎九街月,乘醉出京华”中的“踏碎”与“乘醉”,“九街月”与“京华”,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半生漂泊的感慨和对归家的渴望,以及对平民生活的亲近和对政治生涯的反思。诗人通过对月夜、醉意、漂泊和归家的描绘,展现了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和政治理想。

意象分析:

  • 九街月:象征着京城的繁华和诗人的离别。
  • 瓦盆盛酒:象征着简朴的生活和平民情怀。
  • 渔樵分席:象征着与平民百姓的亲近和交往。
  • 竹马望尘去:象征着离别和时光的流逝。
  • 熏风、清晓角、韵梅花:象征着自然的美好和诗人的感受。
  • 人家十万:象征着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 棠阴未满:象征着政绩的不满和未来的担忧。
  • 枫宸趣召:象征着政治的召唤和未来的期待。
  • 江边柳、旧栖鸦:象征着过去的怀念和对往事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踏碎九街月”一句,诗人是如何离开京城的? A. 带着醉意 B. 带着悲伤 C. 带着希望 D. 带着恐惧

  2. 诗中“半生湖海,谁念今日老还家”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归家的渴望 D. 对漂泊的厌倦

  3. 诗中“独把瓦盆盛酒,自与渔樵分席”一句,诗人展现了怎样的情怀? A. 贵族情怀 B. 平民情怀 C. 政治情怀 D. 军事情怀

  4. 诗中“说伊政声佳”一句,诗人谈论的是什么? A. 自己的文学成就 B. 自己的政治生涯 C. 自己的家庭生活 D. 自己的旅行经历

  5. 诗中“只恐棠阴未满,已有枫宸趣召”一句,诗人担心的是什么? A. 自己的健康 B. 自己的财富 C. 自己的政绩 D. 自己的名声

答案:

  1. A
  2. C
  3. B
  4. B
  5.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同样表达了诗人对归家的渴望和对过去的怀念。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杨炎正的《水调歌头》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归家的渴望,但杨炎正的诗更多地展现了政治生涯的反思,而辛弃疾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对过去的怀念。
  • 杨炎正的《水调歌头》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诗都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慨,但杨炎正的诗更多地展现了政治生涯的反思,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收录了杨炎正的《水调歌头》,是了解宋词的重要参考书。
  • 《杨炎正诗词选》:收录了杨炎正的多首诗词,是了解杨炎正诗词风格的重要参考书。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是了解宋代文学背景的重要参考书。

相关诗句

踏碎九街月,乘醉出京华。下一句是什么

半生湖海,谁念今日老还家。上一句是什么

半生湖海,谁念今日老还家。下一句是什么

独把瓦盆盛酒,自与渔樵分席,说伊政声佳。上一句是什么

独把瓦盆盛酒,自与渔樵分席,说伊政声佳。下一句是什么

竹马望尘去,倦客亦随车。上一句是什么

竹马望尘去,倦客亦随车。下一句是什么

听熏风,清晓角,韵梅花。上一句是什么

听熏风,清晓角,韵梅花。下一句是什么

人家十万,说尽炎热与咨嗟。上一句是什么

人家十万,说尽炎热与咨嗟。下一句是什么

只恐棠阴未满,已有枫宸趣召,归路不容遮。上一句是什么

只恐棠阴未满,已有枫宸趣召,归路不容遮。下一句是什么

回首江边柳,空著旧栖鸦。上一句是什么

踏碎九街月,下一句是什么

乘醉出京华。上一句是什么

乘醉出京华。下一句是什么

半生湖海,上一句是什么

半生湖海,下一句是什么

谁念今日老还家。上一句是什么

谁念今日老还家。下一句是什么

独把瓦盆盛酒,上一句是什么

独把瓦盆盛酒,下一句是什么

自与渔樵分席,上一句是什么

自与渔樵分席,下一句是什么

说伊政声佳。上一句是什么

说伊政声佳。下一句是什么

竹马望尘去,上一句是什么

竹马望尘去,下一句是什么

倦客亦随车。上一句是什么

倦客亦随车。下一句是什么

听熏风,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