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毛衣寒怯秋风,意惺忪。几度钟声催梦到帘栊。罗帐揭,茶香烈,起从容。蓦地一轮红日出墙东。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秋风中,我穿着毛衣感到微微畏惧,心中迷迷糊糊的。几次钟声响起,催促着我的梦境来到窗前。轻轻揭开帐子,茶香浓烈,我从容地起身。忽然,一轮红日从墙角升起。
注释:
- 毛衣:指用毛织成的衣物,通常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
- 怯:害怕、畏惧。
- 惺忪:形容刚醒时眼睛半睁半闭的状态。
- 钟声:指寺庙或钟楼的钟响。
- 帘栊:帘子和窗户,指窗帘。
- 罗帐:细纱帐,通常用于卧室。
- 茶香烈:茶香浓烈,形容茶的味道浓郁。
- 蓦地:突然、忽然。
- 红日:比喻太阳,晨曦的象征。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钟声催梦”可与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梦境的醒悟相联系,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桐芬,近代女诗人,生活在清末民初。她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女性的视角表达生活的细腻与感性。她的作品多涉及自然、爱情与社会变迁。
创作背景:
《相见欢》写于一个秋天的清晨,表现了诗人对秋季和日出时分的感受,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细腻的情感变化。
诗歌鉴赏:
《相见欢》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寒意与清晨的宁静。开篇以“毛衣寒怯秋风”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暗示着季节的变迁与内心的微妙感受。接着的“意惺忪”描绘了刚醒时的迷糊状态,仿佛在诉说着一夜的梦境,诗人对梦的依恋与现实的纠葛。
“几度钟声催梦到帘栊”句中,钟声不仅是时间的指示,更是一种催促,使人从梦境中苏醒,回归现实,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无常。而“罗帐揭,茶香烈,起从容”则描绘了诗人从睡梦中醒来,悠然自得的场景,茶的香气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温暖。
最后一句“蓦地一轮红日出墙东”,通过简单的意象展现了清晨的朝阳,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整首诗在平淡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表达了秋冬交替、晨昏更替中那份独特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毛衣寒怯秋风:秋风刺骨,穿毛衣却感到畏惧,暗示了季节的寒冷和内心的脆弱。
- 意惺忪:刚醒时的朦胧状态,表现出对梦境的留恋与现实的迷茫。
- 几度钟声催梦到帘栊:钟声响起,催促着梦的结束,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节奏。
- 罗帐揭,茶香烈,起从容:从梦中苏醒,感受到茶香的扑面而来,表现出一种从容的态度。
- 蓦地一轮红日出墙东:朝阳的升起象征着新的开始,给人带来希望与活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红日”比作新的希望,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 拟人:钟声“催梦”,使得钟声仿佛有了生命,能够影响人的内心。
- 对仗:如“罗帐揭,茶香烈”,通过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细腻情感的捕捉,展现了在秋冬时节的生活状态与心灵感受,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新生活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毛衣:象征温暖与保护,同时也反映出寒冷的环境。
- 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规律。
- 茶香:象征生活的温暖与宁静。
- 红日:象征希望、生命与新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毛衣寒怯秋风”的意思是: A. 感到温暖
B. 感到害怕
C. 感到快乐
D. 感到疲倦 -
“几度钟声催梦到帘栊”中,钟声的作用是: A. 使人入睡
B. 催促醒来
C. 增加梦境
D. 提醒吃饭 -
诗歌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A. 对秋天的喜爱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 对梦境的向往
D. 对生活的厌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邓桐芬的《相见欢》更侧重于描绘晨起的清新与生活的细腻,李清照则表现出对爱情的深切思念,二者在情感表达与意象运用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