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春日美人晓妆》

时间: 2025-01-11 17:44:56

养花天气困人时。

风一丝丝。

雨一丝丝。

朝来独自倦迷离。

膏也慵施。

沐也慵施。

强调蠃黛画双眉。

柳样相宜。

月样相宜。

对奁顾影默沉思。

环也仙姿。

燕也仙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剪梅 春日美人晓妆
——吴尚憙 〔清代〕

养花天气困人时。
风一丝丝。雨一丝丝。
朝来独自倦迷离。
膏也慵施。沐也慵施。

强调蠃黛画双眉。
柳样相宜。月样相宜。
对奁顾影默沉思。
环也仙姿。燕也仙姿。

白话文翻译

春日的花天气让人感到困倦。
微风轻轻拂过,细雨绵绵飘落。
今晨我独自一人,感到倦怠和迷离。
连化妆的膏粉都懒得施用,沐浴的清香也不想使用。

只想强调那细眉如黛的妆容。
与柳树的柔美相得益彰,
与明月的清辉相映成趣。
对着镜子默默审视自己的身影,
那环佩的姿态,仿佛如仙女般轻盈。

注释

  • 困人时:让人感到困倦的时节。
  • 一丝丝:形容风与雨的轻柔细腻。
  • 膏也慵施、沐也慵施:指化妆和洗浴的懒惰,表达一种无精打采的状态。
  • 强调蠃黛:描绘细致的眉妆,强调其重要性。
  • 对奁顾影:面对镜子,观察自己的容貌。
  • 环也仙姿、燕也仙姿:形容女子的美态如仙女般轻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尚憙,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词作品常体现出细腻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其作品多以描绘女性美和自然景象为主,具有浓厚的清代文人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一剪梅》作于春日,描写了春天的气息和女子的妆容,反映了春天的柔美和女子的懒散。春日的气候让人感到困倦,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美丽女子在春日晨曦中的心情。

诗歌鉴赏

《一剪梅 春日美人晓妆》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日的气氛和女子的形象,诗中提到的“养花天气困人时”,将春天的温柔与懒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恍惚的美感。诗人通过“风一丝丝,雨一丝丝”的描写,突显了自然界的细腻和温柔,与之相应的是女子的妆容和心情。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淡淡的忧愁与懒散,女子在春日的阳光下,沉浸于自己的思绪之中,既有对美的追求,又有对现实的无奈。“膏也慵施,沐也慵施”,表达了诗人对化妆和洗浴的懒惰态度,似乎在诉说一种对生活的淡然。

此外,诗中“柳样相宜,月样相宜”通过自然意象的运用,传达出一种和谐与美丽,展现了女子如同春天般的柔美。结尾的“环也仙姿,燕也仙姿”则是对美的升华,仿佛在说,女子的美丽如仙女般令人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养花天气困人时:指春天的气候让人感到困倦,暗示一种温柔的慵懒。
  2. 风一丝丝,雨一丝丝:描绘春日的细腻天气,增添诗的柔美。
  3. 朝来独自倦迷离:表达了诗人独自一人时的迷惘与倦怠。
  4. 膏也慵施,沐也慵施:表现出对化妆和洗浴的懒惰,体现出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
  5. 强调蠃黛画双眉:虽懒散,但依然注重妆容,强调细眉之美。
  6. 柳样相宜,月样相宜:将自然的柔和与女性的美丽相结合,形成和谐的画面。
  7. 对奁顾影默沉思:面对镜子,思考自身的美丽与心事。
  8. 环也仙姿,燕也仙姿:将女子的姿态比作仙女,突显其超凡脱俗的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姿态比作“环也仙姿”,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次运用对仗手法,加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元素赋予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美景与女子的懒散,表达了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淡然。它既反映了春天的柔美,又展现了女子在自我审视中的迷惘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日:象征生机与希望,带来温暖和柔情。
  • 风与雨:象征着自然的细腻与温柔,增添了诗的情感层次。
  • 柳样、月样:代表美丽与柔和,强调女子的妆容与气质。
  • 仙姿:象征着超凡脱俗的美,提升了女子的形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风一丝丝,雨一丝丝”表现了什么样的天气特点?

    • A. 暴风骤雨
    • B. 温柔细腻
    • C. 炎热干燥
  2. 诗的情感基调如何?

    • A. 忧愁与懒散
    • B. 激昂与奋进
    • C. 轻松与欢愉
  3. 诗中提到的“环也仙姿”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 A. 自然风光
    • B. 女子的美态
    • C. 生活琐事

答案

  1. B. 温柔细腻
  2. A. 忧愁与懒散
  3. B. 女子的美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更漏子》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如梦令》与《一剪梅》均描绘了春天与女性的美,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强调情感的细腻,而吴尚憙则侧重于自然与女子的结合。两首诗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表现手法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记》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唐诗宋词元曲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