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秋日登山访友》

时间: 2025-01-11 05:20:31

筋力年来似弗如。

驱驰只是赖坚车。

秋林时有凉飔至,曲径遥閒山鸟呼。

持茗椀,话樵渔。

草庐同醒觉蘧蘧。

批风抹月容吾辈,莫学刚峰上谏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筋力年来似弗如。
驱驰只是赖坚车。
秋林时有凉飔至,
曲径遥閒山鸟呼。
持茗椀,话樵渔。
草庐同醒觉蘧蘧。
批风抹月容吾辈,
莫学刚峰上谏疏。

白话文翻译:

这几年我的体力似乎不如从前,
奔波劳碌只仰赖坚固的马车。
秋天的树林里时不时有凉风吹来,
小路蜿蜒,山中鸟儿欢叫。
手捧茶碗,聊聊樵夫和渔夫的生活,
在草屋中共醒,共同感受这宁静。
一边对着风和月,享受我们的生活,
不要效仿那些在高峰上直言谏言的人。

注释:

  • 筋力:体力、力量。
  • 弗如:不如,表示不及。
  • 驱驰:奔跑、行驶。
  • 坚车:结实的车,象征依赖的工具。
  • 凉飔:凉风,表示秋天的气候变化。
  • 曲径:弯曲的小路。
  • 遥閒:遥远而宁静。
  • 樵渔:樵夫和渔夫,象征简单的生活。
  • 蘧蘧:同“瞿瞿”,指清醒、觉悟。
  • 批风抹月:形容与自然相融合,享受生活。
  • 谏疏:直言劝谏,指高处的劝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韶生,近代诗人,生活在清末民初时期。他的诗歌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追求一种淡雅而沉静的生活态度。王韶生的作品常常蕴含哲理,展现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韶生中年时期,诗人可能因年华渐逝而感受到体力的衰退,抑或是对生活的反思。他在秋日的山中访友,借此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鹧鸪天·秋日登山访友》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哲理思考的作品。诗中通过对秋日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开头两句直接点明了诗人对自己年岁渐长、体力不支的无奈感受,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自嘲。接着,诗人描绘了秋林的凉风和山鸟的清啼,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这种对比使得诗人的忧愁显得更加深刻。

“持茗椀,话樵渔”一句,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简单而纯粹的交流,反映出诗人向往的生活状态——与友人共同品茶、畅谈,远离世俗的纷扰。最后几句则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反思,诗人以“批风抹月”来描绘与自然合一的美好状态,呼吁人们珍视眼前的宁静与安逸,不必效仿那些在高处直言不讳的人,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

整首诗在对比中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既有对岁月流逝的感叹,又有对自然与友谊的珍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筋力年来似弗如: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体力衰退的感慨。
  2. 驱驰只是赖坚车:强调依赖外在的工具来维持生活的状态。
  3. 秋林时有凉飔至:描绘秋天的气候,给人一种清新感。
  4. 曲径遥閒山鸟呼:展现出山间的宁静与自然的生机。
  5. 持茗椀,话樵渔: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简单交流,突出轻松的生活方式。
  6. 草庐同醒觉蘧蘧:强调与友人共同感受生活的美好。
  7. 批风抹月容吾辈:描绘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状态。
  8. 莫学刚峰上谏疏:劝诫人们不要去追求高处的喧嚣与争议。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驱驰只是赖坚车”,将生活比作一场旅程,暗含对现实的无奈。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称性,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如“秋林时有凉飔至”,使自然景物生动活泼。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与友谊的珍视,反映了诗人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争论的拒绝,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筋力:象征生命的活力与青春的消逝。
  2. 秋林:象征着成熟与丰收,也暗示着生命的轮回。
  3. 茗椀:象征着简单、宁静的生活方式。
  4. 樵渔:象征着劳动者的朴实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筋力年来似弗如”的意思是: A. 体力逐渐增强
    B. 体力不如从前
    C. 年龄没有变化
    D. 年轻时更强

  2. “持茗椀,话樵渔”表达了什么? A. 忙碌的工作
    B. 享受宁静的生活
    C. 与朋友争论
    D. 追求名利

  3. 诗中提到的“批风抹月”是指: A. 对自然的描绘
    B. 高高在上的劝谏
    C. 诗人的闲适生活
    D. 追求权力的方式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山居秋暝》 — 王维
  • 《秋夕》 — 杜牧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自然的赞美,但杜甫的情感更为沉重,而王韶生则显得轻松自然。
  • 《山居秋暝》:王维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内心的宁静,二者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王韶生更注重人与人的交流。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古代诗词研究》
  • 《王韶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