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乙酉1945吴陵旅次》
时间: 2025-01-26 00:20: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乙酉1945吴陵旅次
作者:喻蘅
碧尽枝头柳色稀。
飘零书笈尚单衣。
层楼历历悲欢异,
迥步迟迟进退非。
风萧瑟,雨霏微。
山丘华屋感多违。
黄花寿我重阳后,
漫忆东滨蟹正肥。
白话文翻译:
在碧绿的尽头,枝头的柳叶已经稀疏。
飘零的书籍和文具,我仍然只穿着单薄的衣服。
层楼历历,悲欢各异,
我缓缓走着,进退两难。
风声萧瑟,细雨轻微。
山丘和华屋让我感到诸多不适。
重阳节后,黄花为我祝寿,
我不禁回忆起东边海滨,蟹正肥美。
注释:
- 碧尽:指绿色消退,形容秋天来临时的景象。
- 枝头柳色稀:柳树的颜色已经变得稀疏,可以理解为秋冬时节的景象。
- 飘零书笈:书籍和文具飘落,暗示人生的流转与无常。
- 层楼历历:层楼清晰可见,表达对往事的回忆。
- 迥步迟迟:缓慢地走,表现出对现状的无奈与迷茫。
- 山丘华屋:指高山和华丽的屋子,表达对物质生活的感慨。
- 黄花寿我重阳后:重阳节时黄花盛开,象征长寿和健康。
- 东滨蟹正肥:回忆东海滨,蟹肉丰腴,暗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喻蘅(1895-1985),字梦华,号蘅塘,湖南人。喻蘅是一位杰出的女性诗人,致力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与研究。她的诗作多反映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和时代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1945年,正值抗日战争结束之际,国家动荡,社会变迁。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个人的孤独和对过往的怀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悲欢离合。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以及对往事的追忆。诗的开头以“碧尽枝头柳色稀”描绘出一幅秋天的图景,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飘零书笈尚单衣”表达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孤寂与无助,同时也暗示了知识和生活的无常。
“层楼历历悲欢异”一句,表达了对不同人生经历的感慨和对往事的追忆。诗人在“迥步迟迟进退非”中表现出对生活选择的彷徨,令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沉重与无奈。
而后,诗人用“风萧瑟,雨霏微”强调自然环境的凉意,进一步渲染了内心的孤寂。最后两句“黄花寿我重阳后,漫忆东滨蟹正肥”既是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展现出一种温暖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浓烈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对美好过往的怀念,令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碧尽枝头柳色稀:秋天来临,柳树的绿意渐渐消退,暗示生命的流逝。
- 飘零书笈尚单衣:书籍飘零而落,自己依然身着单衣,象征孤独和简陋的生活状态。
- 层楼历历悲欢异:层楼清晰可见,往事中的悲欢离合历历在目。
- 迥步迟迟进退非:缓慢地走进迷茫的境地,感到无奈与困惑。
- 风萧瑟,雨霏微:自然的萧瑟与细微的雨声,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 山丘华屋感多违:对高山和华丽建筑的感受,表现出一种对物质生活的失落感。
- 黄花寿我重阳后:在重阳节后,黄花象征长寿,表达对未来的希望。
- 漫忆东滨蟹正肥:回忆起东边海滨的美好时光,渴望过往的丰盛和美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风萧瑟,雨霏微”,形成一种和谐的音律感。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喻内心情感,增强了情感的丰富性。
- 排比:诸多感受的排比,如对山丘、华屋的感慨,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个人经历的回忆与感慨。诗中流露出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生命美好的向往,形成了深厚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春天和生命的初始,后转为秋天的凋零,寓意生命的无常。
- 书笈:象征知识与文化的沉淀,同时也反映了个人的孤独。
- 层楼:代表对过往的回忆,象征记忆的深刻。
- 黄花:象征长寿与美好,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 蟹:象征丰收与美味,回忆起美好的生活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碧尽”指的是: A. 春天的景象
B. 秋天的景象
C. 夏天的景象
D. 冬天的景象 -
“黄花寿我重阳后”中的“黄花”象征: A. 生命的结束
B. 长寿与美好
C. 悲伤与孤独
D. 失落与无奈 -
诗人通过“迥步迟迟进退非”想表达: A. 生活的乐观
B. 对生活的彷徨
C. 丰收的喜悦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 杜甫
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对人生的感慨。 -
《天净沙·秋思》 - 马致远
通过秋天的意象,表达对人生的无常与孤独。
诗词对比:
- 喻蘅的《鹧鸪天》与杜甫的《秋夕》,两者都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喻蘅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与对往事的怀念,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古典诗词鉴赏》 - 李白
- 《诗经与楚辞》 - 朱自华
- 《唐诗三百首》 - 朱自华
这些资料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典诗词的魅力和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