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人二首 》

时间: 2025-01-27 03:19:15

明眸越女罢晨妆,荇水荷风是旧乡。

唱尽新词欢不见,早云如火扑晴江。

秦女端容理玉筝,梁尘踊跃夜风轻。

须臾响急冰弦绝,但见奔星劲有声。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赠人二首

作者: 鲁迅 〔近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明眸越女罢晨妆,
荇水荷风是旧乡。
唱尽新词欢不见,
早云如火扑晴江。
秦女端容理玉筝,
梁尘踊跃夜风轻。
须臾响急冰弦绝,
但见奔星劲有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在晨妆之后,清澈的水面和荷花的微风让人思念故乡。她唱着新词,却因欢愉而无法相见,晨曦的云彩如火焰般扑向晴朗的江面。另一位女子端庄地调理着玉筝,夜风轻拂,尘埃跳跃。片刻间,琴弦急促的声音戛然而止,只见流星划过,发出震耳的声响。


注释:

  • 明眸:明亮的眼睛,形容女子的美丽。
  • 越女:指越国的女子,古代传说中的美女。
  • 荇水:指水草生长的水域,水面清澈。
  • 荷风:荷花的清风,象征宁静与美好。
  • 秦女:指秦国的女子,古代的女性形象。
  • 玉筝:古代乐器,象征优雅与高贵。
  • 冰弦:琴弦如冰般清冷,可能暗指琴声的凄凉与绝望。
  • 奔星:流星,象征瞬间与美丽。

典故解析:

  • 越女秦女:在古代文学中,越女常象征着美丽与柔情,而秦女则常被视为端庄与才华的代表,表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形象。
  • 荇水荷风:出自《诗经》,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作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关注社会现实,批判封建主义,倡导新文化。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鲁迅的文学探索时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对时代变迁的感受。诗中女性形象的描绘,体现了鲁迅对女性美的赞美与对社会现状的反思。


诗歌鉴赏:

《赠人二首》通过对两位女性形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美与艺术的追求。首联描述越女的晨妆,清丽的眼眸仿佛在诉说着故乡的思念,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接着,诗人用“唱尽新词欢不见”的句子,表达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似乎在暗示着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后半部分描绘了秦女的优雅与音乐的魅力,琴声如冰般清脆,却又因某种缘故戛然而止,传达出一种无法言喻的悲凉。最后一句“奔星劲有声”,则给整首诗增添了动感与冲击力,流星的瞬间美丽与短暂正如人生的无常,令人感慨。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女性之美,同时蕴含着对过往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反映了鲁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明眸越女罢晨妆:描绘了越女妆容打扮后的光彩照人。
  • 荇水荷风是旧乡:水面与荷花的景象,唤起对故乡的思念。
  • 唱尽新词欢不见:尽管歌唱了许多新词,但欢笑的人却无法相见,表达孤独感。
  • 早云如火扑晴江:早晨的云彩如火焰般映照在江面上,营造出壮观的自然景象。
  • 秦女端容理玉筝:秦女的优雅形象与弹琴的情景相结合,体现出女性的才华。
  • 梁尘踊跃夜风轻:夜风轻拂,尘埃随风而动,呈现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 须臾响急冰弦绝:琴声突然停止,给人以惊讶与哀伤的感觉。
  • 但见奔星劲有声:流星划过的瞬间,发出声响,象征着短暂与美丽的结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早云如火”,将云彩比作火焰,生动形象。
  • 拟人:如“梁尘踊跃”,赋予尘埃以生命,增加了诗的活力。
  • 对仗:如“明眸越女”与“秦女端容”,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女性的美丽与艺术,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对现实的思考。诗中蕴含的孤独感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体现了鲁迅的内心世界与艺术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眸:象征美与清澈。
  • 越女、秦女:代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
  • 荷风、荇水:自然的美与故乡的怀念。
  • 玉筝冰弦:音乐与艺术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明眸越女”指的是哪个地区的女子?
    A. 越国
    B. 秦国
    C. 汉国
    D. 楚国

  2. 诗中唱新词的女子感到什么情绪?
    A. 欢愉
    B. 孤独
    C. 悲伤
    D. 快乐

  3. “奔星劲有声”中“奔星”象征什么?
    A. 流星
    B. 明月
    C. 朝阳
    D. 夜空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徐志摩《再别康桥》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鲁迅的《赠人二首》与李白的《夜泊牛津》在描绘女性与自然方面有相似之处,但鲁迅更注重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而李白则更多展现洒脱与自由的情怀。


参考资料:

  • 鲁迅《鲁迅全集》
  • 《现代诗词鉴赏手册》
  • 相关的文学评论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