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彝憲归乡》
时间: 2025-04-29 10:21: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张彝憲归乡 杨亿 〔宋代〕
处处春波满稻畦,海棠零落子规啼。 一麾远郡方留滞,十里长亭又解携。 后夜滩声妨客梦,初晴云物入诗题。 到家为问田园事,桃李犹应有旧蹊。
白话文翻译:
到处都是春水涨满了稻田,海棠花凋谢,杜鹃鸟在啼叫。 你在遥远的郡县停留,我在十里长亭与你告别。 夜晚的滩声可能会打扰你的梦,初晴时的云彩和景物成了我写诗的题材。 回到家乡后,请告诉我田园的情况,桃李树下应该还有旧时的路径。
注释:
字词注释:
- 春波:春天的水波。
- 稻畦:稻田。
- 海棠:一种花卉,此处指海棠花。
- 子规:杜鹃鸟的别称。
- 一麾:指张彝憲被任命为远郡的官员。
- 远郡:遥远的郡县。
- 留滞:停留。
- 十里长亭:古代设在路旁的亭子,常用作送别之地。
- 解携:分手,告别。
- 滩声:河滩的水声。
- 客梦:旅客的梦。
- 云物:云彩和景物。
- 田园事:指家乡的农事和景况。
- 桃李:桃树和李树,泛指果树。
- 旧蹊:旧时的路径。
典故解析:
- 十里长亭:古代送别时常在长亭设宴,此处用以表达离别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亿(974-1020),字大年,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是宋初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尤以诗文著称。杨亿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亿为送别友人张彝憲归乡而作。诗中通过对春景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深情告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家乡田园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景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既温馨又略带忧伤的氛围。首联“处处春波满稻畦,海棠零落子规啼”描绘了春日田园的生机盎然,同时海棠的零落和子规的啼叫又隐含了离别的哀愁。颔联“一麾远郡方留滞,十里长亭又解携”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送别的场景。颈联“后夜滩声妨客梦,初晴云物入诗题”则通过想象友人旅途中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情感。尾联“到家为问田园事,桃李犹应有旧蹊”则是对友人归乡后的美好祝愿,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田园的深切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联通过对春波、稻畦、海棠和子规的描绘,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与离别的哀愁。
- 颔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送别的场景,情感真挚。
- 颈联通过想象友人旅途中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情感。
- 尾联则是对友人归乡后的美好祝愿,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田园的深切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波满稻畦”比喻春水的丰盈。
- 拟人:如“海棠零落子规啼”将海棠和子规赋予了人的情感。
- 对仗:如“一麾远郡方留滞,十里长亭又解携”中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与怀念。通过对春景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深情告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家乡田园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波: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海棠:象征着美丽与短暂。
- 子规:象征着离别与哀愁。
- 十里长亭:象征着送别与不舍。
- 滩声:象征着旅途的艰辛与孤独。
- 云物:象征着诗人的创作灵感与情感寄托。
- 桃李:象征着家乡的田园与旧时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海棠零落子规啼”中的“子规”指的是什么? A. 杜鹃鸟 B. 燕子 C. 麻雀 D. 喜鹊
-
诗中“十里长亭又解携”中的“解携”是什么意思? A. 分手 B. 拥抱 C. 问候 D. 陪伴
-
诗中“到家为问田园事”中的“田园事”指的是什么? A. 农事 B. 战争 C. 商业 D. 政治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同样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情感,但风格更为淡远。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春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家乡的深切关怀。
诗词对比:
- 杨亿的《送张彝憲归乡》与王维的《送别》:两者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情感,但杨亿的诗更为细腻,王维的诗更为淡远。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杨亿的诗歌,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杨亿的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