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观》

时间: 2025-01-26 07:21:02

缺唇丹井应千尺,秃顶灵杉恰百围。

鹤去不闻人下子,黄蜂无数采花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鹤观
作者: 洪咨夔 〔宋代〕

缺唇丹井应千尺,
秃顶灵杉恰百围。
鹤去不闻人下子,
黄蜂无数采花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白鹤观的自然景色和安静环境。诗中提到的“缺唇丹井”高深莫测,仿佛有千尺深。而“秃顶灵杉”则围绕着观景的位置,似乎有百棵之多。鹤飞走了,周围没有人声,显得格外宁静;而黄蜂却在忙着采蜜,成群结队地回归。

注释:

  • 缺唇:指的是井口的形状,形容井深而口小。
  • 丹井:指红色的井,可能是矿泉或名泉,象征灵秀之气。
  • 秃顶灵杉:灵杉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形容树木高耸入云,顶部光秃。
  • 下子:指的是人,文中指代游人。
  • 黄蜂:指忙碌的小昆虫,象征着勤劳与自然的生机。

典故解析:

白鹤观,是道教名观之一,位于中国某些地区,常常被视为修道养性之地。诗中提到的鹤,象征着长寿和超脱,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思考和向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洪咨夔,宋代诗人,以工整的律诗和清新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 创作背景:创作于他游览白鹤观时,受自然美景的启发,表现了他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白鹤观》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诗中通过“缺唇丹井”和“秃顶灵杉”来描绘观景地的环境,使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将观者的视野引向深邃的自然景观。诗的前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自然界的神秘与壮丽,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

后两句则转向了生动的生活场景,描绘了黄蜂忙碌的身影,形成了与前面宁静环境的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也体现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热爱,蕴含了对人生的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描绘了一个深不见底的井,表现了自然的神秘。
    • 第二句通过“秃顶灵杉”描绘了树木的高大和环境的幽静。
    • 第三句通过“鹤去不闻”传达了一种人去静谧的感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四句则通过黄蜂的忙碌,展现了生命的活力。
  •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如“千尺”和“百围”,增强了表现力。
    • 对仗工整,使得整首诗读来更为流畅。
  • 主题思想

    • 诗歌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宁静生活的热爱,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丹井:象征灵秀之气,表示自然的神秘。
    • 灵杉:象征高大、坚韧,体现自然的雄伟。
    • :象征长寿与超脱,表现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黄蜂:象征勤劳与生机,体现自然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洪咨夔的《白鹤观》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城市喧嚣
    B. 自然幽静
    C. 战争场景
    D. 人文历史

  2. 诗中提到的“缺唇丹井”意指: A. 浅显的水井
    B. 深不见底的井
    C. 只可远观的井
    D. 形状奇特的井

  3. 黄蜂在诗中象征着: A. 忍耐
    B. 勤劳
    C. 幸福
    D. 安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洪咨夔的《白鹤观》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而王维则通过简练的语言表现出一种深远的意境与哲思。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风格和表现手法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