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穆父尚书侍祠郊丘,瞻望天光,退而相庆》

时间: 2025-01-26 00:48:37

千章杞梓荫云天,樗散谁收老郑虔。

喜气到君浮白里,丰年及我挂冠前。

令严钟鼓三更月,野宿貔貅万灶烟。

太息何人知帝力,归来金帛看赬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穆父尚书侍祠郊丘,瞻望天光,退而相庆
作者: 苏轼 〔宋代〕

千章杞梓荫云天,樗散谁收老郑虔。
喜气到君浮白里,丰年及我挂冠前。
令严钟鼓三更月,野宿貔貅万灶烟。
太息何人知帝力,归来金帛看赬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郊丘上与友人相聚的场景。千树杞梓的枝叶遮蔽了天空,像老郑虔那样的高人散去,谁来收回他们的遗志呢?喜庆的气氛在你我之间浮现,丰收的年景让我不再挂念官职。夜晚的钟鼓声响起,月亮高悬,野外的宿营中烟雾缭绕,似乎有神兽貔貅在守护。叹息的是,谁能理解天帝的伟力,归来后只看见金银财宝的光彩。

注释:

  • 杞梓:指的是一种树木,象征着古老的文化和历史。
  • :樗树,古代用作喻义,代表不被重视的人。
  • 郑虔:古代名士,象征高洁的人格。
  • 挂冠:指辞官,表示不再追求官职。
  • 貔貅:传说中的神兽,象征财运和守护。
  • 赬肩:金帛的光辉,形容华丽的财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兼擅诗词、散文。其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气,又有细腻之情。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苏轼被贬时期,反映了他对友人和丰收的喜悦,同时也带有对人生和权力的思考和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自然的气息和人文的思考。开篇以“千章杞梓”描绘出郊外的美好景象,透出一种恬淡的田园情怀。而“樗散谁收”则暗示了对名士的追忆与惋惜,显现出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在诗的中间部分,作者表达了对时局的乐观和对友谊的珍惜,“喜气到君浮白里”,这句话充满了欢愉的气息。丰年与挂冠的结合,展示了作者对物质丰盈与精神自由的向往。

最后,两句“太息何人知帝力,归来金帛看赬肩”,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深层思考,权力与财富的对比,仿佛在告诉人们,物质的富饶并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内心满足。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表现出苏轼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的个性,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千章杞梓荫云天”:描绘郊外的美丽景象,象征着繁荣与生机。
    • “樗散谁收老郑虔”:引发对名士的追念,表达对高洁人格的向往。
    • “喜气到君浮白里”:象征友谊的温暖和愉悦的氛围。
    • “丰年及我挂冠前”:表达对丰收的欣喜与对官职的淡然。
    • “令严钟鼓三更月”:夜晚的宁静与悠远,增加了诗的意境。
    • “野宿貔貅万灶烟”:象征着安定与财富的守护。
    • “太息何人知帝力”:感叹权力与财富的无常,揭示人生的哲理。
    • “归来金帛看赬肩”:对物质的反思,强调内心的追求。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情感相结合,形成鲜明的画面感。
    • 对仗:整首诗结构对称,音韵和谐,增强了韵律美。
    • 拟人:通过对自然的描述,赋予其情感,增添了诗作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通过对丰收与权力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内心自由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杞梓:象征着文化和历史的根基,表达对传统的珍视。
  • :代表被忽视的理想与人格。
  • 貔貅:象征财富与保护,体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钟鼓:代表传统文化和节庆氛围,增强了诗的仪式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樗散”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树
    B. 一种鸟
    C. 一种酒

  2. “丰年及我挂冠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A. 对官职的渴望
    B. 对丰收的喜悦
    C. 对友人的失望

  3. “太息何人知帝力”体现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自然的力量
    B. 财富的无常
    C. 权力的虚幻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苏轼《次韵穆父尚书侍祠郊丘》 VS 李白《将进酒》: 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忱与对友谊的珍视,但前者更注重内心的思考与自然的结合,后者则显得更加豪放与激情。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