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又浩歌吟二首 其一 邵雍 〔宋代〕 忧愁与喜欢,相去一毛间。 治乱不同体,山川无两般。 笛声方远听,草色正遥看。 何处危楼上,斜阳人凭栏。
白话文翻译:
忧愁与喜欢之间,相差不过毫厘。 治世与乱世虽不同,山川却无异样。 笛声刚从远处传来,草色正从远处眺望。 不知何处的高楼上,斜阳下有人倚栏。
注释:
字词注释:
- 相去一毛间:形容差别极小。
- 治乱不同体:指治世与乱世的状态不同。
- 笛声方远听:笛声刚刚从远处传来。
- 草色正遥看:草色正在远处被眺望。
- 危楼:高楼。
- 斜阳:夕阳。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诗中主要表达的是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自然景物的欣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梅山,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多表现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邵雍在观察自然景物时,对人生忧喜、世事变迁的感慨之作。诗中通过对笛声、草色、斜阳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深刻认识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忧喜、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首句“忧愁与喜欢,相去一毛间”,用“一毛间”形容忧愁与喜欢的微妙差别,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情感变化的细腻观察。次句“治乱不同体,山川无两般”,则通过对比治世与乱世的不同,强调了自然景物的恒常不变,暗示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超然态度。后两句通过对笛声、草色、斜阳等意象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使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忧愁与喜欢,相去一毛间”:诗人用“一毛间”形容忧愁与喜欢的微妙差别,表达了对人生情感变化的深刻认识。
- “治乱不同体,山川无两般”:通过对比治世与乱世的不同,强调了自然景物的恒常不变,体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超然态度。
- “笛声方远听,草色正遥看”:通过对笛声和草色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自然之美。
- “何处危楼上,斜阳人凭栏”:以斜阳下有人凭栏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忧喜、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忧愁与喜欢”、“治乱不同体”等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感悟。
- 意象:通过笛声、草色、斜阳等意象的描绘,营造了深远的意境。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情感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超然态度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笛声:象征着远方的声音,给人以宁静和遐想。
- 草色:代表着自然的生机和美丽,给人以平和和愉悦。
- 斜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给人以深沉和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忧愁与喜欢,相去一毛间”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忧愁与喜欢差别很大 B. 忧愁与喜欢差别很小 C. 忧愁与喜欢没有差别 答案:B
-
诗中“治乱不同体,山川无两般”强调了什么? A. 治世与乱世的差别 B. 山川的恒常不变 C. 山川的多样性 答案:B
-
诗中“笛声方远听,草色正遥看”营造了什么意境? A. 热闹的场景 B. 宁静的场景 C. 悲伤的场景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邵雍的其他诗作,如《梅花》、《秋思》等,都体现了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登高》对比,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对人生忧喜的深刻感悟,但杜甫的诗更多了一份沉郁和悲壮。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邵雍诗集》:收录了邵雍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风格和思想的重要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宋代多位诗人的作品,可以对比阅读,了解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