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义吟》

时间: 2025-02-04 15:33:58

小人固无知,唯以利为视。

君子固不欺,见得还思义。

思义不愿死,见利或忘生。

二者之所起,平之与不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思义吟 邵雍 〔宋代〕 小人固无知,唯以利为视。 君子固不欺,见得还思义。 思义不愿死,见利或忘生。 二者之所起,平之与不平。

白话文翻译:

小人原本就无知,只看重利益。 君子坚守诚信,得到东西时仍思考道义。 思考道义不愿牺牲,见到利益可能忘记生命。 这两种态度的产生,是公平与不公平的根源。

注释:

  • 固:原本,本来。
  • 无知:没有知识,不明事理。
  • 利:利益,好处。
  • 视:看重,重视。
  • 不欺:不欺骗,诚实。
  • 见得:得到,获得。
  • 思义:思考道义,考虑是否符合道德。
  • 愿:愿意,情愿。
  • 或:可能,有时候。
  • 忘生:忘记生命,不顾生死。
  • 二者:指“思义”和“见利”两种态度。
  • 平之与不平:公平与不公平。

诗词背景: 邵雍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达对人生、道德的思考。这首《思义吟》通过对比小人与君子的行为态度,强调了道义的重要性,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道德的关注和对个人品德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小人与君子在面对利益时的不同态度。小人只看重利益,缺乏道德判断,而君子即使在得到利益时也会思考是否符合道义。诗中“思义不愿死,见利或忘生”一句,深刻揭示了人们在利益面前的两种极端反应,一种是坚守道义,宁愿牺牲也不违背原则;另一种是为了利益可能不顾生命。最后两句“二者之所起,平之与不平”,指出了这两种态度是公平与不公平的根源,强调了道义在社会和个人行为中的重要性。

诗词解析:

  • 首句“小人固无知,唯以利为视”,直接指出小人的无知和唯利是图的特点。
  • 次句“君子固不欺,见得还思义”,对比君子的高尚品质,即使在得到利益时也不忘思考道义。
  • 第三句“思义不愿死,见利或忘生”,通过对比,展现了人们在利益面前的两种极端反应。
  • 最后两句“二者之所起,平之与不平”,总结了前文的对比,指出了这两种态度是公平与不公平的根源。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小人与君子的对比,突出了道义的重要性。
  • 排比:“思义不愿死,见利或忘生”,通过排比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和对比效果。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强调道义的重要性,通过对比小人与君子的行为态度,揭示了人们在利益面前的不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社会公平与不公平的影响。

意象分析:

  • 利:象征着物质利益,是小人追求的目标。
  • 义:象征着道德原则,是君子坚守的信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小人固无知”中的“固”是什么意思? A. 坚固 B. 原本 C. 固定
  2. 诗中“君子固不欺”中的“不欺”是什么意思? A. 不欺骗 B. 不欺负 C. 不轻视
  3. 诗中“思义不愿死”中的“思义”是什么意思? A. 思考意义 B. 思考道义 C. 思考利益
  4. 诗中“见利或忘生”中的“或”是什么意思? A. 或者 B. 或许 C. 有时

答案:

  1. B 2. A 3. B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与本诗主题相近。
  •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也表达了对道德的追求。

诗词对比:

  • 与《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比,本诗更加具体地描述了小人与君子的行为差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邵雍诗集》
  •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