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镂羽雕毛迥出群,
温黁飘出麝脐熏。
夜来曾吐红茵畔,
犹似溪边睡不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美丽而独特的鸟类,它们的羽毛经过精细雕刻,色彩鲜艳,显得与众不同。它们的姿态优雅,仿佛在散发出麝香般的芬芳。夜晚时分,这些鸟儿曾在红色的草地上栖息,似乎在溪边静静地入睡,毫无察觉。
注释
- 镂羽:雕刻的羽毛,形容鸟儿的羽毛华丽。
- 雕毛:精致的毛发,进一步强调鸟的美丽。
- 温黁:温柔而清新,描述一种气味。
- 麝脐熏:麝香的香气,形容鸟儿的芬芳。
- 红茵:红色的草地,指鸟儿栖息的地方。
- 犹似:仍然像,是一种比喻的用法。
- 溪边:指河流旁边,营造出一种自然的环境。
典故解析
此诗中没有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鸟类的描绘,体现了自然之美和生命的灵动,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腻的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皮日休(约公元835年-约公元883年),字道明,号青原,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绝句与律诗,风格清新自然,常描绘山水花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是诗人皮日休对自然观察和灵感的体现,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的珍视以及诗歌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诗歌鉴赏
皮日休的《奉和鲁望玩金鸂鶒戏赠》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鸟类的美丽与优雅。诗中通过“镂羽雕毛”一语,描绘出鸟儿的华丽外表,这不仅是对外形的描述,更是对鸟儿灵动之美的赞扬。接着,诗人运用“温黁飘出麝脐熏”形象地表现了鸟类散发的香气,仿佛让人感受到自然的芬芳。整首诗在描绘鸟类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尤其是最后一句“犹似溪边睡不闻”,让人感受到一种恬静的自然状态,诗人似乎与鸟儿同处于这片幽静之地,感受着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热爱。皮日休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灵动,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心灵得到慰藉与升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镂羽雕毛迥出群:鸟儿的羽毛经过精雕细刻,颜色与形态都显得非常特别,超越了其他鸟类。
- 温黁飘出麝脐熏:鸟儿散发出的温暖香气,像麝香一样令人陶醉,表现出它们的优雅气质。
- 夜来曾吐红茵畔:夜晚曾在红色草地上栖息,描绘出鸟儿的栖息环境和生活状态。
- 犹似溪边睡不闻:鸟儿在溪边静静入睡,体现出一种悠闲和恬静的状态。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犹似溪边睡不闻”,将鸟儿的状态与溪边的宁静相联系,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对仗上也颇具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细节的关注,展现了鸟类之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
意象分析
- 镂羽雕毛:象征华丽与独特,代表着自然界生物的美丽。
- 麝脐熏:象征芬芳与优雅,暗喻自然的清新气息。
- 红茵:象征温暖与舒适,表现鸟儿栖息的自然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此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皮日休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鸟类有什么特别之处? a) 羽毛华丽
b) 会唱歌
c) 会飞远
d) 颜色单一 -
“犹似溪边睡不闻”中“溪边”指的是? a) 山坡
b) 河流旁边
c) 草地
d) 树下
答案:
- c) 皮日休
- a) 羽毛华丽
- b) 河流旁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 比较皮日休的细腻与王维的简洁,前者在细节描写上更为丰富,而后者则更强调意境的开阔与空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皮日休诗文集》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