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猗猗亭夜月
原文展示: 猗猗亭下竹,娥娥竹上月。微风静兰路,水石相映发。盈前婵娟子,秀色粲玉骨。褰衣往从之,露泣苔侵袜。
白话文翻译:
在猗猗亭下的竹子,映衬出明亮的月光;微风轻拂,兰花的幽香在幽静的小路上飘荡,水与石头在月光下交相辉映。眼前的女子如月中嫦娥,姿态秀丽,宛如玉石般的光彩动人。我轻轻掀起衣衫,跟随她而去,露水打湿了我的袜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猗猗亭:指亭子的名字,猗猗形容其美丽。
- 娥娥:形容女子的美丽,也用来形容月亮。
- 微风:轻柔的风。
- 兰路:兰花生长的小路,暗示幽静和芳香。
- 婵娟:指美丽的女子或月亮,形容温柔和嫦娥的形象。
- 秀色:形容美丽的容貌。
- 褰衣:掀起衣衫,表明轻松随意的行走。
典故解析:
- 嫦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月亮女神,象征美丽与孤独。
- 露:象征清新与柔美,常用来烘托环境的清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约1040-约1100),字德裕,号子美,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擅长词作,深受后人的喜爱。他的作品常表达个人情感及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猗猗亭夜月》创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人文情感的追求。诗中描绘的月夜景象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亭下竹,竹上月”开篇,构建了一个宁静而优美的夜晚场景。诗人在清冷的月光下,依稀可见亭下的竹影,月光洒落其上,形成一种幽静而梦幻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微风静兰路”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宁静与香气,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女子的描绘,她如同月中的嫦娥,既美丽又神秘。这里的“秀色粲玉骨”更是将女子的美丽与柔和的月光相结合,展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美。最后一句“露泣苔侵袜”不仅传达出诗人追随女子的情感,还隐喻着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追求。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情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猗猗亭下竹:描绘亭子下的竹子,营造出清幽的环境。
- 娥娥竹上月:月光洒在竹叶上,形成美丽的景象,象征着清雅与静谧。
- 微风静兰路:微风轻拂,兰花的香气弥漫,增添了诗的意境。
- 水石相映发:水与石在月光下相互映照,体现和谐美。
- 盈前婵娟子:眼前的女子如同嫦娥般美丽,增加了诗的情感层次。
- 秀色粲玉骨:女子的美丽如玉石般耀眼,强调她的容颜。
- 褰衣往从之:诗人轻掀衣衫,跟随女子的身影,展现了诗人的柔情。
- 露泣苔侵袜:露水打湿袜子,暗示追随过程中的细腻感受,营造出一种清新而略显伤感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比作嫦娥,增强了她的神秘感与美丽。
- 拟人:露水“泣”,使自然界更具情感。
- 对仗:前后句之间的对称使诗句更为工整,增添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夜下的自然景象与女子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暗含了一种孤独的情感。诗人在宁静的夜晚思索人生,寄情于景,展示了古代文人特有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坚韧与清雅。
- 月:象征孤独与美丽。
- 兰:代表高洁与芬芳。
- 露:象征清新与细腻。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竹、月、兰、露等意象不仅构成了诗中的自然美景,也反映了儒释道等文化思想中对自然的崇尚和对人文情感的细腻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毛滂
C. 苏轼
D. 杜甫 -
“盈前婵娟子”中的“婵娟”指的是? A. 美丽的花
B. 美丽的女子
C. 青翠的竹
D. 清澈的水 -
诗中“露泣苔侵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幸福
B. 孤独与感伤
C. 兴奋
D. 平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毛滂《猗猗亭夜月》与苏轼《水调歌头》都描绘了月夜的美丽,但毛滂的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苏轼则包含了更为广泛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词的艺术:古典词解读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