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石桥寄郭庭晦
毛滂 〔宋代〕
乱峰攒剑护清幽,
万壑云烟暮不收。
欲就诗坛借旗鼓,
为君争取一桥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石桥附近,山峰如剑般聚集,保护着那份宁静的景色。千沟万壑间,云雾在黄昏时分也不愿散去。诗人希望能够借助诗坛的声势,为朋友争取一个美好的秋天。
注释
- 攒:聚集、集合。
- 剑:比喻山峰的形状,尖锐而立。
- 清幽:形容环境清静而幽雅。
- 万壑:形容山谷众多,深邃而广阔。
- 云烟:云雾,指自然景色。
- 旗鼓:比喻声势或气势。
- 争取:努力争得,争取。
典故解析
“石桥”在古代诗词中常作为诗人隐逸、寄情于自然的象征,代表着一种宁静的生活态度。此诗中,“旗鼓”则隐喻诗歌的力量和影响力。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毛滂,字子华,号山人,宋代诗人,擅长咏怀和山水诗,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哲理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的创作可能与毛滂与友人的交往有关,表达了他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诗歌追求的热情。
诗歌鉴赏
毛滂的《游石桥寄郭庭晦》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透过生动的自然描写,诗人传达了对友人的深切祝愿和自己对诗歌的执着追求。首句“乱峰攒剑护清幽”以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峰峦叠嶂,如同剑一般保护着这片清幽之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珍视。接着,“万壑云烟暮不收”则描绘了朦胧的黄昏景象,云雾缭绕,意境深远,诗人似乎在此刻感受到一种无尽的孤独与宁静。
后两句转向诗歌的主题,诗人希望借助诗坛的力量,为友人郭庭晦争取一个美好的秋天。这不仅表明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也反映了他对诗歌的信仰和追求,认为诗歌能够改变命运、影响生活。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友谊的珍视,体现了宋代诗人的情怀和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乱峰攒剑护清幽:乱世之中,山峰如剑相聚,守护着这片清幽的天地。
- 万壑云烟暮不收:在无数的山谷之间,黄昏时分的云雾依旧萦绕不散。
- 欲就诗坛借旗鼓:想要在诗歌的舞台上,借助声势来表达情感。
- 为君争取一桥秋:希望为朋友争取到一个美好的秋天。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峰比作剑,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友人的关心,体现了诗人对于诗歌的热爱和追求。
意象分析
- 山峰:象征坚韧与保护,代表着友谊的守护。
- 云烟:象征自然的变幻与无常,渲染出诗意的氛围。
- 桥:象征连接与沟通,意味着友谊与交流的希望。
互动学习
-
选择题:
- 诗中“乱峰”主要用来形容什么?
- A. 山的形状
- B. 天空的云彩
- C. 诗人的心情
- D. 友人的情谊
- 诗人希望借助什么来为朋友争取秋天?
- A. 自然的力量
- B. 诗歌的声势
- C. 朋友的帮助
- D. 个人的努力
- 诗中“乱峰”主要用来形容什么?
-
填空题:
- 诗中提到的“云烟”在描绘__时分的景象。
- 诗人希望为郭庭晦争取一个__的秋天。
-
判断题:
- 诗的主题是对友谊的怀念。(对/错)
- 诗中没有涉及自然景色。(对/错)
答案
- 选择题:1. A 2. B
- 填空题:1. 黄昏 2. 美好的
- 判断题:1. 对 2.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望岳》描绘了壮丽的山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
- 王维的《山居秋暝》则侧重于宁静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美,体现了隐逸的生活态度。这两首诗与毛滂的作品共同展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与友谊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唐宋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