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讲僧若水》
时间: 2025-01-27 03:32: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别讲僧若水
道人永嘉老,口作智者语。
从挥铁如意,宝藏发深贮。
行住自如如,当亦无住所。
踏雪来东山,了不惮修阻。
孤云亦何心,东风复吹去。
索诗赞行色,我敢靳不与。
道人已得道,逢魔犹龃龉。
古气生面目,清流见幽屿。
冷冷微妙音,松风鸡寒雨。
九旬谈妙用,况乃超佛祖。
东归花木繁,啾唧鸟雀聚。
道人具眼目,要当反聋瞽。
万事付一笑,本饭饱亭午。
聊经答道人,瓶巾过水浒。
白话文翻译:
这位来自永嘉的道人年纪已高,口中所言皆是智慧之语。他挥动铁如意,深藏着宝贵的财富。无论行走或停留,他都如同无家可归的游子。踏雪而来东山,毫不畏惧艰难险阻。孤云何曾有心,东风一吹就随风而去。索求诗歌赞美他的风采,我敢不与他分享。道人已然得道,遇到魔障仍然斗争。古老的气质在他脸上显现,清流映出幽静的山屿。微妙的声音冷冷清清,松风中夹杂着寒雨。九旬时光谈论妙用,更何况超越了佛祖。东归之路花木繁茂,鸟儿啁啾聚集在一起。道人具备明察的眼光,必须要反对聋瞽。万事皆付一笑,午饭早已饱满。闲聊中回应道人,瓶子和巾帕漂过水面。
注释:
- 永嘉:指永嘉地区,可能为诗人所居住或活动的地方。
- 道人:指道教修行者,通常指修道之人。
- 智者语:智慧的言辞,通常指具有深刻道理的话。
- 铁如意:道教法器,象征掌控命运。
- 东山:指东边的山,可能指隐居之地。
- 孤云:形容孤独的云朵,象征无牵无挂的生活。
- 九旬:指九十天,形容时光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毛滂,字子云,号厚斋,南宋诗人,以词作著称,擅长豪放、清丽的风格。他的诗词常表现出道教的思想,推崇自然与超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送别讲僧若水之际,表达了对道教修行者的敬佩和对超然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修道的思考。
诗歌鉴赏:
毛滂的《赠别讲僧若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透过对道人若水的描绘,展现了道教文化的深邃与智慧。诗中以“道人永嘉老”开篇,直接引入主题,表现出对这位老道的尊重与钦佩。接着,通过“行住自如如,当亦无住所”展现了道人的自由与洒脱,反映出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诗中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如“孤云”、“松风”、“寒雨”,这些意象不仅渲染了诗歌的气氛,更象征着道人的内心世界与超脱的人生观。此外,诗中提到的“九旬谈妙用”,则暗示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体现了道教的哲学思想。
整体上,这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深刻的哲思,以及对道教文化的赞美,传达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令人深思。毛滂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超越世俗的道人形象,同时也引导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道人永嘉老,口作智者语:引入主人公,强调其智慧和年纪。
- 从挥铁如意,宝藏发深贮:暗示道人的法力与内涵。
- 行住自如如,当亦无住所:道人的自在与超脱。
- 踏雪来东山,了不惮修阻:表现出对修行的坚韧。
- 孤云亦何心,东风复吹去:孤云象征自由,随风而去。
- 索诗赞行色,我敢靳不与:表达对道人的赞美。
- 道人已得道,逢魔犹龃龉:道人的修行成果,面对挑战。
- 古气生面目,清流见幽屿:道人的气质与内涵。
- 冷冷微妙音,松风鸡寒雨:描绘自然环境。
- 九旬谈妙用,况乃超佛祖:超越传统的道教思想。
- 东归花木繁,啾唧鸟雀聚:春天的生机。
- 道人具眼目,要当反聋瞽:强调道人的洞察力。
- 万事付一笑,本饭饱亭午:人生看淡,知足常乐。
- 聊经答道人,瓶巾过水浒:轻松的交流,流露出人情味。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孤云”比喻自由的心境。
- 拟人:东风、松风等被赋予情感,增强情感共鸣。
- 对仗:如“行住自如如”,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本诗中心思想是对道教修行者的赞美,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生命的理解与超脱,提倡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道人:象征智慧与修行的人。
- 孤云:代表自由与无羁的心态。
- 冷冷微妙音:象征自然的宁静与深邃。
- 松风鸡寒雨:自然环境的变化,暗示人生的诸多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永嘉”指的是?
- A. 地名
- B. 人名
- C. 事件
- D. 物品
-
诗人通过“孤云”来比喻什么?
- A. 生活的孤独
- B. 自由的心态
- C. 道教的信仰
- D. 诗歌的内容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王勃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赠别讲僧若水》 vs 《庐山谣》:两首诗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但毛滂的诗更强调道教的超脱与自由,而王勃的诗则更具个人情感与对历史的沉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道教文化与诗歌》
- 《毛滂研究》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与解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毛滂的《赠别讲僧若水》,以及其所蕴含的道教哲理与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