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白禅人求颂》
时间: 2025-01-11 19:56: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月芦华未得如,
清光自照本来虚。
十方坐断须拈帽,
一色功圆要放锄。
转背石人归位后,
抬头玉马过关初。
尘尘刹刹见身相,
方信曹山井觑驴。
白话文翻译:
明亮的月光照耀着芦苇,难以形容它的美丽;
清澈的光辉自然照亮了本来空虚的内心。
在十方的空间中,坐下静思不再需要遮掩,
而一切的功德圆满后,就应当放下锄头。
转过身来,石人归位之后,
抬头一看,玉马刚刚过了关口。
在尘世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身形的影像,
这才明白曹山的井水中,映照着驴子的影子。
注释:
- 明月:象征清明和智慧。
- 芦华:指芦苇花,常用以比喻清丽的景色。
- 须拈帽:表示不再需要遮掩,强调心灵的明净。
- 功圆:指修行的成果已达圆满。
- 尘尘刹刹:形容世间的纷扰与复杂。
- 曹山:曹山是中国著名的禅宗寺庙,象征着深厚的禅宗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正觉,宋代高僧,致力于禅宗的传播与实践。他的诗作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禅理,反映出他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那是一个文化繁荣、思想活跃的时期。禅宗思想在这个时期发展迅速,正觉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禅理的理解与领悟,反映了他的修行经历及对尘世的看法。
诗歌鉴赏:
《纯白禅人求颂》是一首将自然景物与禅理结合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禅境的深刻体悟。首句“明月芦华未得如”,以明月和芦华的映照引入,构建了一个清幽的意境,暗示心灵的追求与对理想境界的渴望。接下来的“清光自照本来虚”,则揭示了内心的真实状态,强调了禅宗所追求的空灵与明净。
在“十方坐断须拈帽”中,诗人提到坐禅的状态,表明修行者在达到一定境界后,已无需外在的遮掩,心灵的真实展现出来。“一色功圆要放锄”则说明修行者在功德圆满后,应该放下执念,象征着对物质的放下与精神的升华。
接下来的两句“转背石人归位后,抬头玉马过关初”,描绘了修行者在经过内心的挣扎与转化后,终于看到了希望与新的开始。最后的“尘尘刹刹见身相”,则是对世间纷扰的反思,揭示了在复杂的尘世中,仍要保持一颗明净的心。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与哲理的阐述,展现了禅宗的深邃与智慧,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明月芦华未得如:月光明亮,芦华娇美,但这种美感难以用言语表达。
- 清光自照本来虚:清澈的光辉照亮了内心的空虚,暗示了内心的宁静。
- 十方坐断须拈帽:在广阔的空间中,坐下来思考,不再需要外在的遮掩。
- 一色功圆要放锄:修行成果已达圆满,应该放下对世俗的执着。
- 转背石人归位后:转身后,找到内心的归属。
- 抬头玉马过关初:抬头看到新的希望和开始。
- 尘尘刹刹见身相:在每一个尘世的角落都能反映出自己的存在。
- 方信曹山井觑驴:终于理解了曹山井水中驴子的影像,象征着对现实的领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明月”、“芦华”比喻内心的明净与美好。
- 对仗:如“十方坐断须拈帽”与“一色功圆要放锄”,展现了对称美。
- 象征:如“玉马”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修行心路的结合,表达了对内心明净与禅理的追求,强调修行者在面对世俗纷扰时应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智慧与内心的明亮。
- 芦华:指自然之美,象征清新与纯洁。
- 清光:代表内心的明澈与宁静。
- 石人:象征修行者的坚韧与不屈。
- 玉马:象征希望与新生,寓意修行的成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明月”象征了什么?
A. 情感
B. 智慧
C. 财富 -
“尘尘刹刹”表达了对什么的观察?
A. 个人情感
B. 世俗纷扰
C. 自然现象 -
诗人提到“玉马”,它象征什么?
A. 过去的回忆
B. 未来的希望
C. 现实的困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以夜景描绘内心情感。
- 《登高》杜甫:表达了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李白与《纯白禅人求颂》在自然景象的描写上都富有诗意,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禅理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研究》
- 《禅宗文化与诗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