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和济武梦赵韫退叠前韵》
时间: 2025-02-04 15:28: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摸鱼儿 和济武梦赵韫退叠前韵
作者:曹溶 〔明代〕
七年馀未逢珠节,索居那免凄思。
河山命驾冲风苦,信觉神居多驶。
飞动矣。是碧月楼寒,断续铜壶水。
竹林游里。看太乙莲舟,横穿戟户,狂喜各舒袂。
人何在,西接尧都舜里。
钢轮陆递军米。天中自昔萧闲境,猝受怒笳吹起。
偏好事。每襆被漳台,四顾应刘醉。
双鱼即寄。让拊枕缠绵,绿纱烟语,先我寸肠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写道,七年多未能相逢,独自生活使人难免思念。河山与命运的变迁让我感到痛苦,心中感到神明显得无所适从。
飞翔的感觉袭来,仿佛在寒冷的碧月楼上,铜壶中的水声断断续续。
竹林中游玩,看到太乙仙人的莲舟,横穿戟门,各自欢喜舒展衣袖。
人在哪里呢,西边连接着尧舜的故都。
铁路如钢轮般传递着军粮,天上昔日的闲适却被怒笳的声音打破。
我偏爱这些事情,每次被漳台的景色所吸引,四顾之下仿佛能见到刘伶的醉态。
双鱼可以寄托我的情感,让我在温柔的枕边缠绵,绿纱烟雾中低语,先把我的心系于此。
注释
- 珠节:指的是相聚的节日,诗中表明七年未曾相见。
- 索居:独自生活,形容孤独的状态。
- 河山:泛指国家和大地,象征着变化与命运。
- 碧月楼:可能是指某个美丽的楼阁,体现出诗人对美景的向往。
- 太乙莲舟:指的是仙人所乘的船,有道教文化背景,象征着超脱与仙境。
- 戟户:指有戟的门,这里可能象征着进入某种特殊境界。
- 刘醉:指的是刘伶,东汉时期的著名酒徒,象征着洒脱与忘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溶,明代诗人,风格多变,擅长词曲。他的作品多描绘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诗人经历了长时间的分离与孤独,情感深沉而复杂,反映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故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复杂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分离中的思虑与期待。开篇提到“七年馀未逢”,立刻营造出一种孤独与思念的氛围。诗人用“河山命驾冲风苦”来表达对生活的苦涩感悟,突显出内心的无奈与挣扎。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结合在一起,如“碧月楼寒”和“竹林游里”,展现出一种清幽而美丽的意境,使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心中那份期盼与向往。尤其是“看太乙莲舟,横穿戟户”的描写,给人以遐想,象征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后半部分的“人何在,西接尧都舜里”则流露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而“钢轮陆递军米”则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生活的不易。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七年馀未逢珠节:表达与友人或爱人长时间未见的惆怅。
- 索居那免凄思:独自一人生活,难免产生悲伤的思绪。
- 河山命驾冲风苦:河山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让人感到痛苦。
- 信觉神居多驶:心中感到神明的指引显得无所适从,迷茫之感。
- 飞动矣:心情有所波动,感受到情感的流动。
- 是碧月楼寒:描绘出一种清冷的美感,反映内心的孤寂。
- 断续铜壶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生活。
- 竹林游里:转入对自然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恬静的生活。
- 看太乙莲舟:暗示对超脱与仙境的向往。
- 横穿戟户,狂喜各舒袂:描绘相聚时的欢愉与舒畅。
- 人何在,西接尧都舜里:再次强调对友人的思念与渴望。
- 偏好事:指对好的事情的偏爱与向往。
- 双鱼即寄:双鱼象征着情感的寄托。
- 让拊枕缠绵,绿纱烟语:表达温柔的情感交流与缠绵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河山命驾”,用命运比作驾驭河山的力量。
- 拟人:如“信觉神居”,赋予神明人性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对孤独、思念、理想与现实的交替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渴望,折射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珠节:象征相聚的美好时光。
- 河山:象征人生的变迁与无常。
- 碧月楼:象征美丽而寒冷的孤独。
- 太乙莲舟:象征追求理想及超脱自在。
- 双鱼:象征情感的寄托与缠绵。
这些意象不仅传达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人生的无常,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珠节”指的是什么?
A. 朋友聚会的时间
B. 诗人的生日
C. 传统节日
D. 与爱人相见的日子 -
“双鱼即寄”中的双鱼象征什么?
A. 友情
B. 爱情
C. 事业
D. 家庭 -
诗中提到的“碧月楼寒”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欢乐
B. 孤独
C. 希望
D.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 苏轼《水调歌头》:反映对友人和家乡的思念,情感深沉。
诗词对比:
- 曹溶与李清照:两位诗人都表现出对思念的细腻描绘,但曹溶更多地融入了自然意象与哲思,而李清照的作品则偏向于个人情感的直接流露。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全集》
- 《古代词曲精华》
- 《诗词鉴赏与解析》